葒草
詞語 | 葒草 |
---|---|
拼音 | hóng cǎo |
字數(shù) | 2字詞語 |
形式 | ab式詞語 |
意思:
一年生草本植物,莖高可達3米,葉子闊卵形,花紅色或白色,果實黑色。供觀賞,全草入藥。解釋:
(一)、一年生草本植物。莖高達三米,全株有毛,葉子闊卵形,夏秋開花,白色或淡紅色。供觀賞,果實可入藥。也叫水葒。
明 李時珍 《本草綱目·草五·葒草》:“其莖粗如拇指,有毛。其葉大如商陸葉。色淺紅成穗。秋深子成,扁如酸棗仁而小。”
釋義:
蓼科。一年生草本,植株有毛。葉大,闊卵形。夏秋開花,紅色或白色。果實黑色。分布于亞洲和澳大利亞,中國普遍栽培。可供觀賞。全草可入藥。
相關(guān)詞語:
撥草尋蛇不棄草昧白草黃云撥草瞻風草草了事草草收兵草創(chuàng)未就草間求活草菅人命草滿囹圄草莽英雄草木皆兵草木俱朽草木知威草廬三顧草率從事草率收兵草薙禽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