藩鎮
詞語 | 藩鎮 |
---|---|
拼音 | fān zhèn |
字數 | 2字詞語 |
形式 | ab式詞語 |
意思:
唐代中期在邊境和重要地區設節度使,掌管當地的軍政,后來權力逐漸擴大,兼管民政、財政,形成軍人割據,常與朝廷對抗,歷史上叫做藩鎮。解釋:
(一)、地方方面長官。
《三國志·蜀志·許靖傳》:“﹝ 張子云 ﹞今雖臨荒域,不能參與本朝,亦國家之藩鎮,足下之外援也。” 清 昭槤 《嘯亭雜錄·論三逆》:“命 吳三桂 ……等世守邊圉,以為藩鎮。”
(二)、藩衛鎮撫。
《三國志·吳志·陸凱傳》:“愿陛下簡文武之臣,各勤其官,州牧督將,藩鎮方外,公卿尚書,務脩仁化。”
(三)、 唐 代初年在重要各州設都督府, 睿宗 時設節度大使, 玄宗 時又在邊境設置十節度使,通稱“藩鎮”。各藩鎮掌管一個地區的軍政,后來權力逐漸擴大,兼管民政、財政,掌握全部軍政大權,形成地方割據,常與朝廷對抗。
釋義:
藩鎮,亦稱方鎮,是唐朝中、后期設立的軍鎮。藩是“保衛”之意,鎮是指軍鎮;唐代朝廷設置軍鎮,本為保衛自身安全,唐玄宗為防止邊倕各異族的進犯,大量擴充防戍軍鎮,設立節度使,共設九個節度使和一個經略使,時稱天寶十節度。
造句:
1、唐代中葉,藩鎮割據的現象十分嚴重。
2、五代十國時期是唐末藩鎮割據的繼續和發展。
相關詞語:
羝羊觸藩矯情鎮物柔遠鎮邇羊觸藩籬岳鎮淵渟鎮日鎮夜故作鎮靜飄藩墜溷坐鎮雅俗鎮定自若進退觸藩寶鎮鎮南關大捷宗藩鎮臣藩翰藩決環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