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邑
詞語 | 食邑 |
---|---|
拼音 | shí yì |
字?jǐn)?shù) | 2字詞語 |
形式 | ab式詞語 |
意思:
即“采邑”解釋:
(一)、靠封邑租稅生活。
《國語·晉語四》:“大夫食邑。” 北魏 酈道元 《水經(jīng)注·陰溝水》:“東南流,逕 山桑 邑南,俗謂之 北平城 ,昔 文欽 之封 山桑侯 ,疑食邑于此。” 清 平步青 《霞外攟屑·論文上·斅藝齋文》:“諸侯之國,大夫以上食邑,士食田。食田者死則收之,食邑者以漸而收。”
(二)、指古代君主賜予臣下作為世祿的封地。
《史記·曹相國世家》:“ 參 將兵守 景陵 二十日, 三秦 使 章平 等攻 參 , 參 出擊,大破之。賜食邑於 寧秦 。”《醒世恒言·小水灣天狐詒書》:“不則一日,來至一所在,地名 樊川 ,乃 漢 時(shí) 樊噲 所封食邑之處。” 郭沫若 《中國史稿》第三編第一章第一節(jié):“立大功的可以享受數(shù)百家直到萬家以上的食邑,衣食其租稅。”
(三)、 唐 宋 時(shí)亦作為一種賜予宗室和高級官員的榮譽(yù)性加銜。
清 袁枚 《隨園隨筆·勛階封號食邑實(shí)封之分》:“其食邑與實(shí)封有別者,如 余襄公 食邑二千六百戶,實(shí)對二百戶是也。”參閱《宋史·職官志十》。
釋義:
1.靠封邑租稅生活。 2.指古代君主賜予臣下作為世祿的封地。 3.唐宋時(shí)亦作為一種賜予宗室和高級官員的榮譽(yù)性加銜。
造句:
1、 漢制封侯者皆可自稱為孤,袁紹封爵鄴侯食邑五千余戶,又雄踞河北四州之地,以其今日之地位稱孤道寡倒也沒有多少人敢輕易指責(zé)他。
2、 十三等,炎威縣男,從五品,食邑一百五十戶。
相關(guān)詞語:
哀梨蒸食八珍玉食伴食宰相幫虎吃食飽食暖衣飽食終日并日而食不食馬肝不食周粟不食之地布衣蔬食伴食中書幫狗吃食卑宮菲食背惠食言敝衣糲食弊衣簞食弊衣疏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