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德
詞語 | 七德 |
---|---|
拼音 | qī dé |
字數 | 2字詞語 |
形式 | ab式詞語 |
意思:
(一)、指武功的七種德行。《左傳·宣公十二年》:“夫武,禁暴、戢兵、保大、定功、安民、和眾、豐財者也。故使子孫無忘其章……武有七德,我無一焉,何以示子孫?”《梁書·武帝紀》:“大司馬攸縱自天,體茲齊圣,文洽九功,武苞七德。”唐 柳宗元《柳州賀破東平表》:“五兵永戢,七德無虧。”明 楊慎《鳳賦》:“覽七德,律五音,通天祉,應地靈。”(二)、指文治的七種德行。《國語·周語中》:“尊貴、明賢、庸勛、長老、愛親、禮新、親舊……若七德離判,民乃攜貳。”韋昭 注:“七德,謂尊貴至親舊也。”
(三)、指詩歌的七種特性。唐 皎然《詩式·詩有七德》:“一識理,二高古,三典麗,四風流,五精神,六質干,七體裁。”
(四)、隋 唐 時舞名。又樂曲名。《隋書·音樂志上》:“帝御茶果,太常丞跪請進舞《七德》,繼之《九序》。”《舊唐書·音樂志一》:“癸巳,奏《七德》、《九功》之舞,觀者見其抑揚蹈厲,莫不扼腕踴躍,凜然震竦。”《舊唐書·音樂志一》:“立部伎內《破陣樂》五十二遍,修入雅樂,祇有兩遍,名曰《七德》。”參見“七德舞”。
解釋:
(一)、指武功的七種德行。
《左傳·宣公十二年》:“夫武,禁暴、戢兵、保大、定功、安民、和眾、豐財者也。故使子孫無忘其章……武有七德,我無一焉,何以示子孫?”《梁書·武帝紀》:“大司馬攸縱自天,體茲齊圣,文洽九功,武苞七德。” 唐 柳宗元 《柳州賀破東平表》:“五兵永戢,七德無虧。” 明 楊慎 《鳳賦》:“覽七德,律五音,通天祉,應地靈。”
(二)、指文治的七種德行。
《國語·周語中》:“尊貴、明賢、庸勛、長老、愛親、禮新、親舊……若七德離判,民乃攜貳。” 韋昭 注:“七德,謂尊貴至親舊也。”
(三)、指詩歌的七種特性。
唐 皎然 《詩式·詩有七德》:“一識理,二高古,三典麗,四風流,五精神,六質干,七體裁。”
(四)、 隋 唐 時舞名。又樂曲名。
《隋書·音樂志上》:“帝御茶果,太常丞跪請進舞《七德》,繼之《九序》。”《舊唐書·音樂志一》:“癸巳,奏《七德》、《九功》之舞,觀者見其抑揚蹈厲,莫不扼腕踴躍,凜然震竦。”《舊唐書·音樂志一》:“立部伎內《破陣樂》五十二遍,修入雅樂,祇有兩遍,名曰《七德》。”參見“ 七德舞 ”。
釋義:
1.指武功的七種德行。 2.指文治的七種德行。 3.指詩歌的七種特性。 4.隋唐時舞名。又樂曲名。
相關詞語:
七返丹愛人以德昂藏七尺敗德辱行才德兼備稱德度功才高七步才輕德薄才疏德薄材德兼備材輕德薄材雄德茂稱功頌德道德文章德薄才疏德薄能鮮德才兼備德高望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