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通
詞語 | 一通 |
---|---|
拼音 | yī tōng,yī tòngr |
字數 | 2字詞語 |
形式 | ab式詞語 |
意思:
[ yī tōng ]
(一)、〈數量〉一份;一件。(二)、〈動〉主要的弄通了。
[ yī tòngr ]
一通兒〈數量〉一次;一陣。解釋:
(一)、表數量。用于文章、文件、書信、電報。
漢 班昭 《女誡》:“閒作《女誡》七章,愿諸女各寫一通,庶有補益,裨助汝身。” 唐 元稹 《為蕭相國謝太夫人國號告身狀》:“恩賜臣母國號告身一通。”《儒林外史》第九回:“連忙將案尋出,用紙謄寫一通遞與他。” 郭沫若 《反正前后》七:“弄到第二天我們的 尹大都督 便下了一通罪己詔,深深的把 楊總監 褒獎了一場。”
(二)、表數量。用于器物。
《南齊書·張融傳》:“今送一通故衣,意謂雖故,乃勝新也。”《二刻拍案驚奇》卷二:“今若立一通石碑在亭中,別請當今名筆寫此三字在內,可垂永久。”
(三)、表數量。表動量。猶一遍,一次,一陣。
《警世通言·李謫仙醉草嚇蠻書》:“天子聞之大喜,再命 李白 對番官面宣一通,然后用寶入函。” 魯迅 《<朝花夕拾>后記》:“只在新近因為白得了一個月的薪水這才發狠買來的《太平御覽》上查了一通,到底查不著。” 瞿秋白 《慈善家的媽媽》:“他憤恨極了,就跑上慈善家的大門,破口大罵了一通。” 毛澤東 《整頓黨的作風》:“有些同志卻在那里‘無的放矢’,亂放一通,這樣的人就容易把革命弄壞。”
(四)、表數量。擊鼓的一個段落。
明 楊慎 《丹鉛總錄·瑣語》:“鼓三百三十槌為一通,鼓止角動,吹十二聲為一疊,故 唐 詩有疊鼓鳴笳之句。出《衛公兵法》。”
(五)、全部,通通。
趙樹理 《李家莊的變遷》十六:“我看不如咱們站起隊來教武委會主任挑,把不能用的挑出去,余下咱們一通去!”
釋義:
【詞目】一通【拼音】yī tòng【釋義】1、古代以擂鼓三百三十六槌為一通。清代福格《聽雨叢談》卷七“三通”引《衛公并發》云:“(古)以鼓三百三十六槌為一通。鼓止角動……。今京師戲園中未開場之先,擊鑼鼓二次,曰打頭通、二通,應是此義。” 明馮夢龍清 蔡元放 《東周列國志》第七十五回:“少頃,下令曰:‘聞鼓聲一通,兩隊齊起;聞鼓聲二通,左隊右旋,右隊左旋;聞鼓聲三通,各挺劍為爭戰之勢。聽鳴金,然后斂隊而退。’”2、指公文一件。 明 馮夢龍 《東周列國志》第五十七回:“次早,修下表章一通,付與從人,寄復楚王,遂與夏姬同奔晉國。” 清代福格《聽雨叢談》卷七“三通”:公牘一件,謂之一通,不知何本。”
相關詞語:
清一色一刀切一風吹一溜煙一窩蜂一而光一牛鳴一掊土一人敵一言堂一字師安于一隅傲睨一世傲睨一切八面圓通百不失一百不一存百里挑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