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語
詞語 | 吳語 |
---|---|
拼音 | wú yǔ |
字數 | 2字詞語 |
形式 | ab式詞語 |
意思:
漢語方言之一,分布于上海、江蘇東南部分和浙江大部分地區。解釋:
(一)、泛指 吳 地方言。
南朝 宋 劉義慶 《世說新語·排調》:“ 劉真長 始見 王丞相 ,時盛暑之月,丞相以腹熨彈棋局,曰:‘何乃渹?’ 劉 既出,人問見 王公 云何。 劉 曰:‘未見他異,唯聞作 吳 語耳?!?宋 梅堯臣 《乘小舟訪松山法聰上人》詩:“濕衣逢梵宮,有僧善 吳 語?!?明 唐順之 《答茅鹿門知縣書》:“雖然懼兄且以我 吳 人而 吳 語也?!?中國民間文藝社 《<吳歌>前言》:“ 吳 歌歷史悠久,淵遠流長。它是我國 吳 語地區廣大勞動人民在長期勞動生活實踐中,用集體智慧和藝術才能所創造的一份極其珍貴的口頭文學遺產。”
釋義:
吳語,又稱江東話、江南話、吳越語。周朝至今有三千多年悠久歷史,底蘊深厚。在中國分布于今浙江、江蘇南部、上海、安徽南部、江西東北部、福建北一角,使用人口約一億。吳語是中國七大方言之一,有國際語言代碼。從歷史、文風、語言特性分析,吳語極近中古雅言,繼承中古漢語的整齊八聲調和三十六字母框架體系。現代吳語比官話具有更多古音因素,字音及語言要素與《切韻》《廣韻》等古代韻書高度吻合。吳語保留全部濁音,保留平上去入的平仄音韻,部分地區保留尖團音分化,保留較多古漢語用字用語,文化價值高。吳語語法結構和普通話差別大,有數千個特有詞匯和諸多特征本字,是江南人思維方式、生活情調、文化涵養的生動體現。吳語是吳越人的母語,一百余城構成以上海為首的吳語城市群和江南文化圈。吳語與吳越文化血脈相連,“醉里吳音相媚好”。
造句:
1、 但全濁聲母清化在吳語里已不是個別現象,金華、衢州一帶方言的所謂全濁聲母不少也可以記作清聲母。
2、 本文集中討論吳語遂昌話的后置成分。
相關詞語:
半部論語不經之語不言不語楚尾吳頭讒言佞語沉吟不語出語成章楚水吳山楚舞吳歌出處語默出言吐語喘月吳牛村學究語低聲細語對床夜語多言多語惡語傷人惡語相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