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則
詞語 | 法則 |
---|---|
拼音 | fǎ zé |
字數 | 2字詞語 |
形式 | ab式詞語 |
意思:
(一)、規律:自然法則。(二)、法規。
(三)、模范;榜樣。
解釋:
(一)、亦作“灋則”。制度;法度。
《周禮·天官·大宰》:“二曰灋則,以馭其官。” 鄭玄 注:“法則,其官之制度。”《荀子·王制》:“本政教,正法則,兼聽而時稽之。” 唐 杜甫 《詠懷》之二:“邦危壞法則,圣遠益愁慕。”
(二)、準則;規則。
《荀子·勸學》:“君子之學也,入乎耳,箸乎心,布乎四體,形乎動靜;端而言,蝡而動,一可以為法則。” 宋 蘇舜欽 《太原郡太君王氏墓志》:“乃父方正有法則,為世所知。” 清 王夫之 《張子正蒙法·有德》:“言皆心得而可為法則。” 巴金 《夢與醉·生》:“這個法則是‘互助’,是‘團結’。人類靠了這個才能夠不為大自然的力量所摧毀,反而把它征服,才建立了今日的文明。”
(三)、規律。
《人民文學》1978年第2期:“照自然法則,每個人都將死去,但為人民獻身,雖死猶生。”
(四)、榜樣,表率。
《尉繚子·治本》:“帝王之君,誰為法則?” 唐 元結 《夏侯岳州表》:“公能清正寬恕,靜以理之,故其人安和而服説,為當世法則。”
(五)、效法。
《史記·周本紀》:“及為成人,遂好耕農,相地之宜,宜穀者稼穡焉,民皆法則之。” 宋 蘇舜欽 《答杜公書》:“復值朝廷多事之時,必將開發素藴,以尊主康民,使天下想望風采,謳歌德業,而后世法則其所為,以拯弊亂。” 清 龔自珍 《明良論二》:“大臣無恥,凡百士大夫法則之,以及士庶人法則之,則是有三數辱社稷者。”
(六)、法術。
《西游記》第十四回:“蓋因那猴原是弼馬溫,在天上看養龍馬的,有些法則,故此凡馬見他害怕。”《何典》第十回:“ 羅剎女 愈加快活,便教會他使軟尖刀并許多拿人法則。”
釋義:
法則,指法度;規范;方法,辦法。見《荀子·王制》:“本正教,正法則。”
相關詞語:
抱法處勢不二法門不法常可不及之法不進則退不平則鳴敗法亂紀兵強則滅剝極則復不足為法吹大法螺春秋筆法大吹法螺大法小廉大明法度大杖則走得寸則寸大經大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