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制
詞語 | 三三制 |
---|---|
拼音 | sān sān zhì |
字數 | 3字詞語 |
形式 | aab式詞語 |
意思:
抗日戰爭時期根據地政權機構的人員組成制度。為了堅決執行抗日愛國統一戰線政策,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各抗日根據地的抗日民主政府中政權機構人員的組成:共產黨員、左派進步分子、代表中等資產階級和開明士紳的人士各占三分之一。解釋:
(一)、抗日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在抗日根據地建立民主政權時,實行的一種人員分配制度。即在政權機構中,中國共產黨、民主黨派和無黨派人士各占三分之一。
毛澤東 《團結到底》:“共產黨員在敵人后方消滅敵偽政權建立抗日政權之時,應該采取我黨中央所決定的‘三三制’,不論政府人員中或民意機關中,共產黨員占三分之一,而使其他主張抗日民主的黨派和無黨派人士占三分之二。” 續范亭 《延安五老》詩:“身體力行三三制,把握政策與主義。” 林伯渠 《春游雜詠》:“團結三三制有力,信心定可息狼煙。”
(二)、指把全體成員分為三部分,分工明確,定期輪換的制度。如:三分之一人員工作,三分之一人員調查研究,三分之一人員學習。
釋義:
1.抗日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在抗日根據地建立民主政權時,實行的一種人員分配制度。即在政權機構中,中國共產黨﹑民主黨派和無黨派人士各占三分之一。 2.指把全體成員分為三部分,分工明確,定期輪換的制度。
造句:
1、 “三三制薪酬”體系,即三大價值導向、三大基礎工程和三大設計技術。
2、 調研中,南京大學校長陳駿介紹了該校近幾年實施“三三制本科教學改革”、“四三三研究生培養機制改革”等情況。
相關詞語:
三家村挨三頂五捱三頂四捱三頂五巴三覽四半夜三更不成三瓦不三不四八難三災白璧三獻巴三攬四半三不四避軍三舍避君三舍不壹而三草廬三顧差三錯四出奇制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