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聲
詞語 | 失聲 |
---|---|
拼音 | shī shēng |
字數(shù) | 2字詞語 |
形式 | ab式詞語 |
意思:
(一)、不自主地發(fā)出聲音:失聲喊叫。失聲大笑。(二)、因悲痛過度而哽咽,哭不出聲來:痛哭失聲。
(三)、由喉部肌肉或聲帶發(fā)生病變引起的發(fā)音障礙。患者說話時聲調變低,聲音微弱,嚴重時發(fā)不出聲音。也叫失音。
解釋:
(一)、悲痛過度而泣不成聲。
《孟子·滕文公上》:“昔者 孔子 沒,三年之外,門人治任將歸,人揖於 子貢 ,相嚮而哭,皆失聲。” 趙岐 注:“失聲,悲不能成聲。” 晉 潘岳 《寡婦賦》:“口嗚咽以失聲兮,淚橫迸而霑衣。” 周而復 《上海的早晨》第一部三:“一天夜里, 湯阿英 偷偷回到自己的家,抱住娘失聲痛哭,寧肯跟爹和娘到處去討飯,死也不肯回到 朱 家這個老虎窩里去了。”
(二)、不自主地發(fā)出聲音。
唐 牛僧孺 《玄怪錄·杜子春》:“ 子春 愛生于心,忽忘其約,不覺失聲云:‘噫!’” 宋 洪邁 《夷堅支志景·應夢寶塔》:“夢白衣少年奉金塔,高三尺,光采照人,置其前方。顧盼咨嗟,塔與人俱不見,失聲而寤。” 錢鍾書 《貓》:“雖然見到些新鮮事物和排場,總不致失聲咋舌,有傷身分的驚嘆。”
釋義:
失聲,指悲極氣噎,哭不成聲者,亦稱失聲。語出《孟子·滕文公上》:“昔者孔子沒,三年之外,門人治任將歸,人揖於子貢,相向而哭,皆失聲。”
造句:
1、面對天價的贖金,被拐孩子的母親失聲痛哭。
2、他再也壓抑不住悲憤,失聲痛哭起來。
相關詞語:
應聲蟲唉聲嘆氣愛鶴失眾黯然失色哀聲嘆氣噯聲嘆氣百不失一百舌之聲百無一失北叟失馬比肩齊聲兵貴先聲屏聲息氣不動聲色不露聲色不失圭撮不失毫厘不失時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