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虎
詞語 | 伏虎 |
---|---|
拼音 | fú hǔ |
字數 | 2字詞語 |
形式 | ab式詞語 |
意思:
降服猛虎,比喻戰勝邪惡勢力。解釋:
(一)、蹲伏著的老虎。
《荀子·解蔽》:“冥冥而行者,見寢石以為伏虎也。” 明 徐渭 《伏虎畫贊》:“我觀伏虎,曲蟠以枕。”
(二)、制伏猛虎。亦比喻降伏兇人。
明 沉璟 《義俠記·釋義》:“因此上屈弓腰,舒猿臂;要降龍,思伏虎。”《封神演義》第八二回:“伏虎降龍為第一,擒妖縛怪任縱橫。” 陳毅 《悼羅炳輝將軍》詩:“自有擎天手,伏虎又降龍。”
(三)、即虎子。狀似蹲獸的尿器。
晉 干寶 《搜神記》卷十七:“道士便盛擊鼓,召請諸神。魅乃取伏虎,于神座上吹作角聲音。”《駢雅·釋器》:“伏虎、楲窬,溺器也。”
釋義:
①制服猛虎,比喻戰勝惡勢力。 ②伏著的老虎。 ③也稱“滾輪”。一種體育器械。由兩個直徑214厘米的圓輪構成。兩輪間距65厘米,由六根橫杠連接,并有踏板和把手環。可單人或雙人做向前和側向滾動練習。
造句:
1、 只見他舞起寶劍來靜若伏虎,動若飛龍,緩若游云,疾若閃電,又穩健又瀟灑。
2、 傳說中古人降龍伏虎的功夫實在了不得。
相關詞語:
打死虎虎而冠捋虎須笑面虎幫虎吃食暴虎馮河不伏燒埋不甘雌伏杯弓市虎藏龍臥虎鴟目虎吻春冰虎尾此伏彼起此起彼伏豺虎肆虐豺狼虎豹鴟視虎顧鴟張鼠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