旒纊
詞語 | 旒纊 |
---|---|
拼音 | liú kuàng |
字數 | 2字詞語 |
形式 | ab式詞語 |
意思:
(一)、有垂旒與黈纊為飾的帝王冠冕。亦借指帝王視聽。(二)、借稱帝王。
解釋:
(一)、有垂旒與黈纊為飾的帝王冠冕。亦借指帝王視聽。
南朝 梁 任昉 《為蕭揚州薦士表》:“伏惟陛下道隱旒纊,信充符璽。” 唐 歐陽詹 《吊漢武帝文》:“愛深宮秘殿者,可以垂旒纊;好青山緑水者,可以棲江湖。” 清 顧炎武 《京師作》詩:“其內廓乾清,至尊儼旒纊。”
(二)、借稱帝王。
唐 李尚一 《開業寺碑》:“遂能上聞旒纊,光動絲綸。” 宋 張孝祥 《水調歌頭·送劉恭父趨朝》詞:“旒纊釋南顧,戈甲濯銀潢。”
釋義:
旒纊,有垂旒與黈纊為飾的帝王冠冕。亦借指帝王視聽。
相關詞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