裹蒸
詞語(yǔ) | 裹蒸 |
---|---|
拼音 | guǒ zhēng |
字?jǐn)?shù) | 2字詞語(yǔ) |
形式 | ab式詞語(yǔ) |
意思:
(一)、食品名。一說即粽子。《南齊書·明帝紀(jì)》:“太官進(jìn)御食,有裹蒸。”《資治通鑒·齊明帝建武三年》引此文,胡三省 注曰:“今之裹蒸,以餹和糯米,入香藥、松子、胡桃仁等物,以竹籜裹而蒸之。”唐 孫元晏《詠史詩(shī)·齊明帝裹蒸》:“惜得裹蒸無用處,不如安霸取江山。”明 王志堅(jiān)《表異錄·飲食》:“《南史》‘大官進(jìn)裹蒸’,今之角黍也。”(二)、包裹而蒸熟。北魏 賈思勰《齊民要術(shù)·蒸缹》:“裹蒸生魚,方七寸準(zhǔn),又云五寸準(zhǔn)。豉汁煮秫米如蒸熊。生薑、橘皮、胡芹、小蒜、鹽,細(xì)切,熬糝,膏油涂箬,十字裹之。糝在上,復(fù)以糝屈牖篸之。”
解釋:
(一)、食品名。一說即粽子。
《南齊書·明帝紀(jì)》:“太官進(jìn)御食,有裹蒸。”《資治通鑒·齊明帝建武三年》引此文, 胡三省 注曰:“今之裹蒸,以餹和糯米,入香藥、松子、胡桃仁等物,以竹籜裹而蒸之。” 唐 孫元晏 《詠史詩(shī)·齊明帝裹蒸》:“惜得裹蒸無用處,不如安霸取江山。” 明 王志堅(jiān) 《表異錄·飲食》:“《南史》‘大官進(jìn)裹蒸’,今之角黍也。”
(二)、包裹而蒸熟。
北魏 賈思勰 《齊民要術(shù)·蒸缹》:“裹蒸生魚,方七寸準(zhǔn),又云五寸準(zhǔn)。豉汁煮秫米如蒸熊。生薑、橘皮、胡芹、小蒜、鹽,細(xì)切,熬糝,膏油涂箬,十字裹之。糝在上,復(fù)以糝屈牖篸之。”
釋義:
1.食品名。一說即粽子。 2.包裹而蒸熟。
相關(guān)詞語(yǔ):
哀梨蒸食杜口裹足風(fēng)起云蒸裹糧坐甲裹尸馬革裹足不前裹血力戰(zhàn)紅裝素裹虎變龍蒸金鑲玉裹九蒸三熯裂裳裹足馬革裹尸濃妝艷裹上蒸下報(bào)霧涌云蒸霞蔚云蒸云蒸霞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