跣足
詞語 | 跣足 |
---|---|
拼音 | xiǎn zú |
字數 | 2字詞語 |
形式 | ab式詞語 |
意思:
(一)、赤腳;光著腳。(二)、指光著的腳。
解釋:
(一)、赤腳;光著腳。
唐 谷神子 《博異志·陰隱客》:“首冠金冠而跣足。” 明 郎瑛 《七修類稿·詩文三·徐伯齡》:“﹝ 徐伯齡 ﹞疎蕩不拘小節,對客每跣足蓬頭。”《紅樓夢》第一回:“只見從那邊來了一僧一道:那僧癩頭跣足,那道跛足蓬頭。”
(二)、指光著的腳。
戴望舒 《村姑》詩:“村里的姑娘靜靜地走著,提著她的蝕著青苔的水桶;濺出來的冷水滴在她的跣足上。”
釋義:
跣足出自 《博異志·陰隱客》,基本釋義是指赤腳、光著腳。
造句:
1、 飾耳墜、頸項、瓔珞,外佩霞帔,長裙跣足,立于五瓣蓮臺之上.
2、 黑白二女正坐著喝茶,忽見一個蓬頭跣足,渾身臟兮兮的小孩徑直過來,與二人共桌,一雙天真無邪的大眼睛不住在二人面上打轉兒。
相關詞語:
挨肩并足安分知足礙足礙手卑諂足恭不一而足不足齒數不足掛齒不足介意不足為據不足為憑不足為奇不足為訓不足與謀百足不僵百足之蟲卑不足道兵精糧足不足輕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