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則
詞語 | 正則 |
---|---|
拼音 | zhèng zé |
字數 | 2字詞語 |
形式 | ab式詞語 |
意思:
具有全等正多邊形各面的以及多面體的所有角均相等的。解釋:
(一)、正其禮儀法則。
漢 張衡 《東京賦》:“辯方位而正則,五精帥而來摧。”
(二)、正規;常規。
《西游補》第一回:“七齡 孔子 ,帳中鳴蟋蟀之音;二八 曾參 ,階下拜荔枝之獻。胡為乎不講此正則也?” 茅盾 《追求》八:“一個月前,我還想到五年六年甚至十年以后的我,還有一般人所謂想好好活下去的正則的思想。”
(三)、猶正宗。
鄭振鐸 《插圖本中國文學史》第四九章一:“差不多要在 元 末 明 初的時候,我們才見到正則的南曲作家的出現。”參見“ 正宗 ”。
釋義:
1.正其禮儀法則。 2.正規;常規。 3.猶正宗。
造句:
1、心如水之源,源清則流清,心正則事正。出自:明·薛瑄《讀書錄·體驗》用源頭和流水的關系,比喻要有正直的思想才能做正直的事。薛瑄
2、用筆在心,心正則筆正,筆正乃可法矣。
相關詞語:
安宅正路撥亂反正不進則退不平則鳴不務正業不正之風必也正名兵強則滅秉正無私剝極則復不當不正純正無邪辭嚴義正聰明正直誠心正意持正不阿黜邪崇正詞嚴義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