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一
詞語 | 太一 |
---|---|
拼音 | tài yī |
字數 | 2字詞語 |
形式 | ab式詞語 |
意思:
(一)、亦作“太乙”。即道家所稱的“道”,古指宇宙萬物的本原、本體。《莊子·天下》:“建之以常無有,主之以太一。”成玄英 疏:“太者廣大之名,一以不二為稱。言大道曠蕩,無不制圍,括囊萬有,通而為一,故謂之太一也。”《呂氏春秋·大樂》:“道也者,至精也,不可為形,不可為名,彊為之(名),謂之太一。”唐 吳筠《聽尹煉師彈琴》詩:“至樂本太一,幽琴和乾坤。”(二)、古代指天地未分前的混沌之氣。《孔子家語·禮運》:“夫禮必本於太一。”王肅 注:“太一者,元氣也。”南朝 宋 朱昭之《難夷夏論》:“道法則采餌芝英,餐霞服丹,呼吸太一,吐故納新。”唐 馬湘《登杭州秦望山》詩:“太乙初分何處尋,空留歷數變人心。”
(三)、天神名。戰國 宋玉《高唐賦》:“醮諸神,禮 太一。”《史記·封禪書》:“天神貴者 太一。”司馬貞 索隱引 宋均 云:“天一、太一,北極神之別名。”唐 谷神子《博異志·敬元穎》:“昨夜子時已朝 太一 矣。”清 吳偉業《海市》詩之一:“仙人 太乙 祀 東萊,不信 蓬 瀛 此地開。”
(四)、星名。即帝星。又名北極二。因離北極星最近,故 隋 唐 以前文獻多以之為北極星。《星經》卷上:“太一星,在天一南半度。”南朝 梁 沉約《梁雅樂歌·皇雅二》:“華蓋拂紫微,勾陳繞太一。”元 張可久《折桂回·紫微樓上右平章索賦》曲:“鎮 錢塘 太乙勾陳,玉柱擎天,綉袞生春。”清 曹寅《暢春苑張燈賜宴歸舍恭紀》詩之三:“光浮太乙照千門,徧召陽和布密恩。”參閱《史記·天官書》、《晉書·天文志上》。
(五)、山名。《文選·張衡<西京賦>》:“於前則 終南 太一。”李善 注:“《漢書》曰:太一山,古文以為 終南。《五經要義》曰:太一 一名 終南山,在 扶風 武功縣。此云 終南 太一,不得為一山明矣。蓋 終南,南山之總名。太一、一山之別號耳。”唐 王維《終南山》詩:“太乙 近天都,連山到海隅。”
解釋:
(一)、亦作“ 太乙 ”。即道家所稱的“道”,古指宇宙萬物的本原、本體。
《莊子·天下》:“建之以常無有,主之以太一。” 成玄英 疏:“太者廣大之名,一以不二為稱。言大道曠蕩,無不制圍,括囊萬有,通而為一,故謂之太一也。”《呂氏春秋·大樂》:“道也者,至精也,不可為形,不可為名,彊為之(名),謂之太一。” 唐 吳筠 《聽尹煉師彈琴》詩:“至樂本太一,幽琴和乾坤。”
(二)、古代指天地未分前的混沌之氣。
《孔子家語·禮運》:“夫禮必本於太一。” 王肅 注:“太一者,元氣也。” 南朝 宋 朱昭之 《難夷夏論》:“道法則采餌芝英,餐霞服丹,呼吸太一,吐故納新。” 唐 馬湘 《登杭州秦望山》詩:“太乙初分何處尋,空留歷數變人心。”
(三)、天神名。
戰國 宋玉 《高唐賦》:“醮諸神,禮 太一 。”《史記·封禪書》:“天神貴者 太一 。” 司馬貞 索隱引 宋均 云:“ 天一 、 太一 ,北極神之別名。” 唐 谷神子 《博異志·敬元穎》:“昨夜子時已朝 太一 矣。” 清 吳偉業 《海市》詩之一:“仙人 太乙 祀 東萊 ,不信 蓬 瀛 此地開。”
(四)、星名。即帝星。又名北極二。因離北極星最近,故 隋 唐 以前文獻多以之為北極星。
《星經》卷上:“太一星,在天一南半度。” 南朝 梁 沉約 《梁雅樂歌·皇雅二》:“華蓋拂紫微,勾陳繞太一。” 元 張可久 《折桂回·紫微樓上右平章索賦》曲:“鎮 錢塘 太乙勾陳,玉柱擎天,綉袞生春。” 清 曹寅 《暢春苑張燈賜宴歸舍恭紀》詩之三:“光浮太乙照千門,徧召陽和布密恩。”參閱《史記·天官書》、《晉書·天文志上》。
(五)、山名。
《文選·張衡<西京賦>》:“於前則 終南 太一 。” 李善 注:“《漢書》曰: 太一山 ,古文以為 終南 。《五經要義》曰: 太一 一名 終南山 ,在 扶風 武功縣 。此云 終南 太一 ,不得為一山明矣。蓋 終南 ,南山之總名。 太一 、一山之別號耳。” 唐 王維 《終南山》詩:“ 太乙 近天都,連山到海隅。”
釋義:
①古代指形成天地萬物的元氣:洞同天地渾沌為樸,未造而成物,謂之太一。 ②老聃的“道”的別名:建之以常無有,主之以太一。 ③傳說中的天神:醮諸神,禮太一。
相關詞語:
清一色一刀切一風吹一溜煙一窩蜂一而光一牛鳴一掊土一人敵一言堂一字師安于一隅傲睨一世安如太山傲睨一切百不失一百不一存百里挑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