喇嘛
詞語 | 喇嘛 |
---|---|
拼音 | lǎ ma |
字數 | 2字詞語 |
形式 | ab式詞語 |
意思:
藏傳佛教僧侶。藏語稱男子出家者為喇嘛,意即上人、師傅。解釋:
(一)、喇嘛教對僧侶的尊稱,意為“上師”。
清 昭槤 《嘯亭雜錄·活佛掣簽》:“ 西藏 喇嘛自 宗卡卜 興揚黃教。” 清 紀昀 《閱微草堂筆記·灤陽消夏錄六》:“喇嘛有二種,一曰黃教,一曰紅教,各以其衣別之也。” 瑪拉沁夫 《活佛的故事》:“我家的鄰居,是 特古斯 喇嘛。”
釋義:
喇嘛(音譯自藏文:????,藏語拼音:lama,威利:bla-ma),藏傳佛教術語,意為上師、上人,為對藏傳佛教僧侶之尊稱,長老、上座、高僧之稱號。“嘛”是對待一切眾生猶如母親呵護自己的孩子一般慈悲,是慈悲至高無上的意思,有這樣至高無上慈愛的人,叫做“喇嘛”。喇嘛也是“上師”與“和尚”的意思。喇嘛有兩個含義:一個是“姓氏的喇嘛”,一個是“恩德的喇嘛”。姓氏的喇嘛就是氏族的喇嘛,比如父親是喇嘛,他的兒子也是喇嘛。恩德的喇嘛就是“恩師”與“上師”。
造句:
1、印經院幾個年輕喇嘛快樂的圍繞我們,他們對我的相機好奇無比,拍照,攀談,在暮色中聽見風吹過屋檐。其中一個小喇嘛拉過我的手,在我的掌心寫下一個地址,他認真的對我說:“按照這個地址,把相片寄給我!”。
2、清政府對蒙古草原推行了二項重大政策,一項是喇嘛教政策,醉生夢死的文化和由此引起的大量寄生人口造成發展動力的衰退,這是一個眾所周知的事實。
相關詞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