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鵠
詞語 | 刻鵠 |
---|---|
拼音 | kè hú |
字數 | 2字詞語 |
形式 | ab式詞語 |
意思:
(一)、喻仿效前賢。(二)、謂弄巧成拙,適得其反。
解釋:
(一)、喻仿效前賢。
唐 盧照鄰 《釋疾文》:“既而屠龍適就,刻鵠初成。” 宋 秦觀 《賀蘇禮部啟》:“嘆刻鵠之未成,念攀鴻而何敢。” 明 朱鼎 《玉鏡臺記·詔聘太真》:“掩書俯幾憶平生,刻鵠初成,畫虎還成。”參見“ 刻鵠類鶩 ”。
(二)、謂弄巧成拙,適得其反。
《西游記》第三七回:“倘被多官拿住,説我們欺邦滅國,問一款大逆之罪,困陷城中,卻不是畫虎刻鵠也?”參見“ 刻鵠類鶩 ”。
釋義:
1.喻仿效前賢。 2.謂弄巧成拙,適得其反。
相關詞語:
春宵一刻鶉衣鵠面刺心刻骨單鵠寡鳧丹楹刻桷刁鉆刻薄雕蟲篆刻雕文刻鏤雕蟲刻篆雕心刻腎豐取刻與孤鴻寡鵠孤鸞寡鵠寡鳧單鵠寡鵠孤鸞鬼刻神劖鴻鵠將至鴻鵠之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