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缽
詞語 | 衣缽 |
---|---|
拼音 | yī bō |
字?jǐn)?shù) | 2字詞語 |
形式 | ab式詞語 |
意思:
衣指僧衣,即袈裟,缽是僧用食具。中國(guó)禪宗師徒間傳授道法,常付衣缽為信,叫做衣缽相傳。后來把一般的傳授思想、學(xué)術(shù)、技能等,也叫做傳授衣缽。解釋:
(一)、亦作“ 衣缽 ”。佛教僧尼的袈裟與飯盂。
唐 崔顥 《贈(zèng)懷一上人》詩(shī):“竹房見衣鉢,松宇清身心。”《醒世恒言·李玉英獄中訟冤》:“和尚收拾衣鉢被窩,打個(gè)包兒,做成一擔(dān),尋根竹子,挑出菴門。” 清 張爾岐 《蒿庵閑話》卷一:“六祖衣鉢,傳自 達(dá)磨 ,藏 廣東 傳法寺 。衣本西方諸佛傳法信器,鉢則 魏主 所賜。” 秦牧 《藝海拾貝·惠能和尚的偈語》:“﹝ 惠能 ﹞在原籍死后移靈 曲江 南華寺 ,六十年代初 南華寺 還有他的‘真身’和‘衣缽’。”
(二)、佛家以衣缽為師徒傳授之法器,因引申指師傳的思想、學(xué)問、技能等。
宋 蘇軾 《再和許朝奉》:“傳家有衣缽,斷獄盡《春秋》。” 明 李贄 《藏書·儒臣傳·孟軻》:“ 孟氏 之學(xué),識(shí)其大者,真若登 孔子 之堂而受衣鉢也。” 清 趙翼 《奴子陸喜善蒸鴨戲調(diào)子才》詩(shī):“淺夫好為師,竟?fàn)柛兑裸\。” 馬南邨 《燕山夜話·宛平大小米》:“他由于家學(xué)淵源,繼承他祖父的衣缽,書畫也都有專長(zhǎng)。”
(三)、借指僧家的衣食,資財(cái)。
《八瓊室金石補(bǔ)正·僧惠等造天宮像記》:“遂捨衣鉢之餘,採(cǎi)石名山,訪巧求能,愿雕真容。”《初刻拍案驚奇》卷二六:“寺僧 廣明 ,做人俊爽風(fēng)流,好與官員士子每往來,亦且衣鉢充實(shí),家道從容,所以士人每喜與他交游。”
釋義:
中國(guó)禪宗師徒間道法的授受,常付衣缽為信證,稱為衣缽相傳。一般文學(xué)作品中也用衣缽相傳來表示技術(shù)、信念、目標(biāo)的一個(gè)傳承過程。
相關(guān)詞語:
白日衣繡白衣公卿白衣卿相白衣秀士百衣百隨褒衣博帶褒衣危冠飽食暖衣布衣黔首布衣蔬食布衣韋帶布衣之交白日繡衣白衣蒼狗白衣宰相班衣戲采班衣戲彩斑衣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