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論
詞語 | 公論 |
---|---|
拼音 | gōng lùn |
字數 | 2字詞語 |
形式 | ab式詞語 |
意思:
公眾的評論;公正的評論:尊重公論。是非自有公論。解釋:
(一)、公正或公眾的評論。
南朝 宋 劉義慶 《世說新語·品藻》:“ 庾 又問:‘何者居其右?’ 王 曰:‘自有人。’又問:‘何者是?’ 王 曰:‘噫!其自有公論。’” 唐 杜荀鶴 《送黃補闕南遷》詩:“自古有遷客,何朝無直臣。喧然公論在,難滯 楚 南春。” 宋 袁褧 《楓窗小牘》卷上:“時人語曰, 李相 太醒, 張相 太醉,此亦里巷之公論也。” 徐遲 《哥德巴赫猜想》:“一頁一頁的歷史寫出來了,大是大非,終于有了無私的公論。”
(二)、公理;定理。
嚴復 《<穆勒名學>按語》:“蓋 呼威理 所主,謂理如形學公論之所標者,根於人心所同然,而無待於官骸之閲歷察驗者,此無異中土良知之義矣。” 魯迅 《墳·科學史教篇》:“初由經驗而入公論,次更由公論而入新經驗。”
釋義:
1.公正或公眾的評論。南朝 宋 劉義慶 《世說新語·品藻》:“庾又問:‘何者居其右?’ 王曰:‘自有人。’又問:‘何者是?’ 王曰:‘噫!其自有公論。’”2.公理;定理。嚴復 《按語》:“蓋呼威理所主,謂理如形學公論之所標者,根於人心所同然,而無待於官骸之閱歷察驗者,此無異中土良知之義矣。”魯迅 《墳·科學史教篇》:“初由經驗而入公論,次更由公論而入新經驗。”
造句:
1、言辭不爽,謂之金石語;鄉黨公論,謂之月旦評。逢人說項斯,表揚善行;名下無虛士,果是賢人。
2、進君子,退小人,愛人才,申公論。
相關詞語:
白衣公卿半部論語報冰公事秉公辦理秉公無私不根之論不刊之論不易之論拔劍論功抱冰公事背公向私背公營私秉公滅私秉公任直撥萬論千粲花之論長篇大論成敗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