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和
詞語 | 安和 |
---|---|
拼音 | ān hé |
字數 | 2字詞語 |
形式 | ab式詞語 |
意思:
(一)、安定和平;安定和睦。《晏子春秋·問上三》:“未免乎危亂之理,而欲伐安和之國,不可,不若修政而待其君之亂也。”《韓詩外傳》卷五:“百姓皆懷安和之心,而樂戴其上。”《北齊書·魏收傳》:“自 魏、梁 和好,書下紙每云:‘想彼境內寧靜,此率土安和。’”唐 元結《夏侯岳州表》:“公能清正寬恕,靜以理之,故其人安和而服説,為當時法則。”《元典章·禮部六·五世同居旌表其門》:“今后五世同居安和者旌表其門。”(二)、安詳平和。《漢書·杜延年傳》:“延年 為人安和,備於諸事,久典朝政,上任信之,出即奉駕,入給事中,居九卿位十餘年。”《南史·王僧辯傳》:“母姓 魏氏,性甚安和,善於綏接,家門內外莫不懷之。”清 包世臣《再與楊季子書》:“介甫 詞完氣健,饒有遠勢;子固 茂密安和,而雄強不足。”
(三)、平安,安好。唐 韓愈《與大顛師書》:“孟夏漸熱,惟道體安和。”宋 范仲淹《與中舍書》之十:“今日 錢主簿 來領書,知尊候安和。”宋 沉作喆《寓簡》卷八:“思慮清靜,步履輕健,寢寐安和。”
(四)、猶晴和,溫和。《云笈七籤》卷二六:“天氣安和,芝草常生。”
解釋:
(一)、安定和平;安定和睦。
《晏子春秋·問上三》:“未免乎危亂之理,而欲伐安和之國,不可,不若修政而待其君之亂也。”《韓詩外傳》卷五:“百姓皆懷安和之心,而樂戴其上。”《北齊書·魏收傳》:“自 魏 、 梁 和好,書下紙每云:‘想彼境內寧靜,此率土安和。’” 唐 元結 《夏侯岳州表》:“公能清正寬恕,靜以理之,故其人安和而服説,為當時法則。”《元典章·禮部六·五世同居旌表其門》:“今后五世同居安和者旌表其門。”
(二)、安詳平和。
《漢書·杜延年傳》:“ 延年 為人安和,備於諸事,久典朝政,上任信之,出即奉駕,入給事中,居九卿位十餘年。”《南史·王僧辯傳》:“母姓 魏氏 ,性甚安和,善於綏接,家門內外莫不懷之。” 清 包世臣 《再與楊季子書》:“ 介甫 詞完氣健,饒有遠勢; 子固 茂密安和,而雄強不足。”
(三)、平安,安好。
唐 韓愈 《與大顛師書》:“孟夏漸熱,惟道體安和。” 宋 范仲淹 《與中舍書》之十:“今日 錢主簿 來領書,知尊候安和。” 宋 沉作喆 《寓簡》卷八:“思慮清靜,步履輕健,寢寐安和。”
(四)、猶晴和,溫和。
《云笈七籤》卷二六:“天氣安和,芝草常生。”
釋義:
1.安定和平;安定和睦。 2.安詳平和。 3.平安,安好。 4.猶晴和,溫和。
造句:
1、貪欲、憎恨、睡眠和昏沉、不安和憂慮、疑惑。
2、恬靜如水,能洗去抑郁不安和頹唐;恬靜如石,能磨去滯銹,使才能閃光;恬靜如星月,能使人超脫明達,心地寬廣。
相關詞語:
安樂窩安安穩穩安邦定國安邦治國安不忘危安步當車安常處順安常守分安常守故安車蒲輪安堵樂業安堵如故安分守己安分知足安富恤貧安富尊榮安國寧家安魂定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