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帖
詞語(yǔ) | 法帖 |
---|---|
拼音 | fǎ tiè |
字?jǐn)?shù) | 2字詞語(yǔ) |
形式 | ab式詞語(yǔ) |
意思:
名家書法的范本。 宋 曹士冕 《法帖譜系·雜說(shuō)上》:“ 太宗皇帝 時(shí),嘗遣使購(gòu)募前賢真蹟,集為法帖十卷,鏤板而藏之。” 明 張居正 《擬日講儀注疏》:“或看字體法帖,隨意寫字一幅,不拘多少。” 清 姚衡 《寒秀草堂筆記》卷三:“《二王帖》:乃 南宋 丹陽(yáng) 許開 所刻,世不多見,所傳皆 吳江 重刻本也。前有 右軍 、 大令 像,取諸法帖中二 王 書,鉤摹上石,而逐帖釋文於后。”寺廟主持所出的文書、信函。《水滸傳》第六回:“師兄多時(shí)不曾有法帖來(lái)。”《水滸傳》第六回:“次早, 清長(zhǎng)老 陞法座,押了法帖,委 智深 管菜園。”英文翻譯1.choice [fine] specimen of calligraphy; model of calligraphy for practice解釋:
(一)、名家書法的范本。
宋 曹士冕 《法帖譜系·雜說(shuō)上》:“ 太宗皇帝 時(shí),嘗遣使購(gòu)募前賢真蹟,集為法帖十卷,鏤板而藏之。” 明 張居正 《擬日講儀注疏》:“或看字體法帖,隨意寫字一幅,不拘多少。” 清 姚衡 《寒秀草堂筆記》卷三:“《二王帖》:乃 南宋 丹陽(yáng) 許開 所刻,世不多見,所傳皆 吳江 重刻本也。前有 右軍 、 大令 像,取諸法帖中二 王 書,鉤摹上石,而逐帖釋文於后。”
(二)、寺廟主持所出的文書、信函。
《水滸傳》第六回:“師兄多時(shí)不曾有法帖來(lái)。”《水滸傳》第六回:“次早, 清長(zhǎng)老 陞法座,押了法帖,委 智深 管菜園。”
釋義:
供人臨摹或欣賞的名家書法的拓本或印本。
造句:
1、看了蘭亭法帖后,心竊喜之,自也舞文弄墨,模仿起來(lái),雖不像,倒也自得其樂(lè)。
2、此外他對(duì)碑刻書法藝術(shù)和法帖的流傳等做出了巨大的貢獻(xiàn)。
相關(guān)詞語(yǔ):
抱法處勢(shì)不二法門不法常可不及之法敗法亂紀(jì)不足為法吹大法螺春秋筆法大吹法螺大法小廉大明法度大經(jīng)大法法不阿貴法不徇情法海無(wú)邊法家拂士法力無(wú)邊法輪常轉(zhuǎn)
詞語(yǔ)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