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
詞語 | 海口 |
---|---|
拼音 | hǎi kǒu |
字?jǐn)?shù) | 2字詞語 |
形式 | ab式詞語 |
意思:
海灣內(nèi)的港口多用于“夸海口”,漫無邊際地說大話海南省省會解釋:
(一)、古以我國四境外為海,因以海口借指邊境。
唐 李白 《大獵賦》:“而內(nèi)以中華為天心,外以窮髮為海口。”
(二)、通海的出口。即內(nèi)河通海之處。
唐 方干 《陸山人畫水》詩:“但有片云生海口,終無明月在潭心。”《續(xù)資治通鑒·元順帝至正二十六年》:“翌日, 茂才 追至 浮子門 ,遇海舟五百艘遮海口。”《二十年目睹之怪現(xiàn)狀》第四七回:“他見了,以為我們正在海疆戒嚴(yán)的時候,別國兵輪如何到我海口里來?” 清 史致諤 《同治二年三月初一日稟左宗棠》:“ 寧波 為通商海口,米之來源尚廣,其值亦較內(nèi)地便宜,自應(yīng)照舊辦運(yùn)。”
(三)、謂大而深的嘴。古以為圣人的奇表異相。
《陳書·高祖紀(jì)上》:“海口河目,賢圣之表既彰。”《詩·大雅·生民》“鳥乃去矣, 后稷 呱矣” 唐 孔穎達(dá) 疏:“異之於人,謂有奇表異相,若 孔子 之河目海口。” 唐 王維 《為相國王公紫芝木瓜贊》:“而我相公生而英姿,河目海口。”《東周列國志》第七八回:“ 孔子 生有異相,牛脣虎掌,鴛肩龜脊,海口輔喉,頂門狀若反宇。”
(四)、形容一般大嘴。
李劼人 《死水微瀾》第二部分六:“一對水泡眼……口哩,倒是一個海口,不過沒有胡須。”
(五)、大話。亦指說大話。
元 無名氏 《百花亭》第一折:“你看這生説海口哪。”《西游記》第六七回:“不是 老孫 海口,只這條棒子,揝在手里就是塌下天來,也撐得住。” 柳青 《創(chuàng)業(yè)史》第一部第十八章:“ 梁老三 的小犢子……夸下海口,指名道姓,產(chǎn)量要壓倒你大叔哩!”
釋義:
①河流通海的地方。 ②海灣內(nèi)的港口。
造句:
1、走在海口粗糙的泥砂道上,心里總要回味第一次在北海踩沙灘的感覺,那種軟軟的綿綿的濕濕的感覺。
2、愛夸海口的人,工作往往往落空。
相關(guān)詞語:
口頭禪挨山塞海礙口識羞聱牙戟口拔山超海百川歸海百口莫辯閉口不言閉口藏舌碧海青天病從口入八仙過海百川朝海百川赴海百口難分百口同聲搬口弄舌筆伐口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