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丈
詞語 | 方丈 |
---|---|
拼音 | fāng zhàng,fāng zhang |
字?jǐn)?shù) | 2字詞語 |
形式 | ab式詞語 |
意思:
[ fāng zhàng ]
(一)、一丈見方。(二)、平方丈。
[ fāng zhang ]
(一)、佛寺或道觀中住持住的房間。(二)、寺院的住持。
解釋:
(一)、一丈見方。
明 陳繼儒 《珍珠船》卷四:“ 白傅 葬 龍門山 ,四方過者,必奠卮酒;塚前方丈之土,常成泥濘。” 茅盾 《鍛煉》二:“窗外是不滿方丈的小院子。”
(二)、指方丈之食。極言肴饌之豐盛。語出《孟子·盡心下》:“食前方丈,侍妾數(shù)百人,我得志,弗為也。” 趙岐 注:“極五味之饌食,列於前,方一丈。” 晉 葛洪 《抱樸子·詰鮑》:“食則方丈,衣則龍章。” 唐 段成式 《酉陽雜俎·貶誤》:“﹝書生﹞乃於口中吐一銅盤,盤中海陸珍羞,方丈盈前。” 元 王實(shí)甫 《西廂記》第一本楔子:“我想先夫在日,食前方丈,從者數(shù)百;今日至親只這三四口兒,好生傷感人呵!” 梁啟超 《<史記·貨殖列傳>今義》:“彼食前方丈,而市酒肉者,得以養(yǎng)焉。”
(三)、初指寺院。后指僧尼長老、住持的居室。
《文選·王屮<頭陀寺碑文>》:“ 宋 大明 五年,始立方丈茅茨,以庇經(jīng)象。” 張銑 注:“言立方丈之室,覆以茅茨之草,以置經(jīng)象也。” 南朝 陳 徐陵 《東陽雙林寺傅大士碑》:“未若天尊,躬臨方丈。” 唐 歐陽詹 《同諸公過福先寺律院宣上人房》詩:“寂爾方丈內(nèi),瑩然虛白間。”《清平山堂話本·戒指兒記》:“那尼姑連忙出門迎接,邀入方丈。”《人民文學(xué)》1981年第3期:“兩位男性住北間,兩位堂客住南間,他自己告退回方丈。”
(四)、指道觀住持的居室。
《水滸傳》第一回:“真人答道:‘容稟,詔敕權(quán)供在殿上,貧道等亦不敢開讀。且請(qǐng)?zhí)镜椒秸色I(xiàn)茶,再煩計(jì)議。’” 李劼人 《死水微瀾》第五部分九:“看過了 呂純陽 、 韓湘子 跨鶴并飛的亭子……便在方丈內(nèi)坐了一會(huì)。”
(五)、指寺院、道觀的住持。
唐 陸龜蒙 《和襲美寒日書齋即事》之三:“名價(jià)皆酬百萬餘,尚憐方丈講玄虛。” 清 黃鈞宰 《金壺浪墨·八大寺》:“一寺之事,方丈總其成。” 郁達(dá)夫 《在寒風(fēng)里》下:“第二天早晨一早,就辭別了方丈,走下山來。”
(六)、傳說中海上神山名。
《史記·秦始皇本紀(jì)》:“ 齊 人 徐市 等上書,言海中有三神山,名曰 蓬萊 、 方丈 、 瀛洲 。” 晉 孫綽 《游天臺(tái)山賦》:“涉海則有 方丈 、 蓬萊 ,登陸則有 四明 、 天臺(tái) 。” 宋 賀鑄 《海月謠》詞:“頓覺 蓬萊 、 方丈 ,去人不遠(yuǎn)。” 清 紀(jì)昀 《閱微草堂筆記·槐西雜志三》:“臥三腳木榻上,覺四體舒適,心神開朗,如居 蓬萊 、 方丈 間。”參見“ 方丈洲 ”。
釋義:
佛寺住持的居處稱為方丈,亦曰堂頭、正堂。這是方丈一詞的狹義。廣義的方丈除指住持居處外,還包括其附屬設(shè)施如寢室、茶堂、衣缽寮等。 據(jù)《維摩詰經(jīng)》說,身為菩薩的維摩詰居士所住的臥室雖僅僅一丈見方,卻能容納二千師子之座,有不可思議之妙。
造句:
1、西方丈學(xué)的敘事傳統(tǒng)和中國詩歌的簡約風(fēng)格珠聯(lián)璧合,使其詩作既具有了深厚的歷史積淀,又具有了鮮明的時(shí)代特征,從而產(chǎn)生了深遠(yuǎn)的影響力。
2、仙山瓊閣:仙山:指蓬萊、方丈、瀛洲三神山;瓊閣:精美的樓閣。傳說中神仙居住的地方。現(xiàn)在也比喻虛無縹緲的美妙幻境。
相關(guān)詞語:
八方呼應(yīng)白發(fā)千丈不劣方頭八方風(fēng)雨八方支持八方支援百丈竿頭百計(jì)千方辨物居方尺水丈波大方之家大政方針戴圓履方東方千騎斗方名士獨(dú)霸一方大夢方醒登界游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