衲襖
詞語 | 衲襖 |
---|---|
拼音 | nà ǎo |
字數 | 2字詞語 |
形式 | ab式詞語 |
意思:
一種斜襟的夾襖或棉襖。解釋:
(一)、一種斜襟的夾襖或棉襖。
宋 李綱 《建炎進退志》卷三:“既於 河北 、 陜西 、 京東 西 四路募兵,而軍器、衲襖、旗幟之類,經 靖康 之變,類多散失。”《宣和遺事》前集:“﹝巡兵﹞腿繫著粗布行纏,穿著鴉青衲襖。”《水滸傳》第三四回:“只見林子四邊齊齊的分過三五百個小嘍囉來,一個個身長力壯,都是面惡眼兇,頭裹紅巾,身穿衲襖,腰懸利劍,手執長槍,早把一行人圍住。” 碧野 《燈籠哨》:“‘ 保兒 ,來,躲進爺爺的襖里暖一暖!’老人招呼著他的孫子,他蹲下來解開一件厚厚的破衲襖。” 許地山 《補破衣的老婦人》:“我們所為,原就和你一樣,東搜西羅,無非是些綢頭、布尾,只配用來補補破衲襖罷了。”
釋義:
1.一種斜襟的夾襖或棉襖。
造句:
1、幾歲時,袁國虎就學會了川劇高腔“紅衲襖”“棱棱崗”“課課子”這些曲牌,每天都要跟著錄音磁帶學唱川劇。
2、不剃頭,不帶笠,不穿履,破衲襖,方便鏟,掬蒲團,出外行腳,名行頭陀行。
相關詞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