膏粱
詞語 | 膏粱 |
---|---|
拼音 | gāo liáng |
字數 | 2字詞語 |
形式 | ab式詞語 |
意思:
肥肉和細糧。泛指精美的食物:膏粱子弟(指吃肥美食物的富家子弟)。解釋:
(一)、肥美的食物。
《國語·晉語七》:“夫膏粱之性難正也。” 韋昭 注:“膏,肉之肥者;粱,食之精者。” 晉 葛洪 《抱樸子·崇教》:“﹝王孫公子﹞鼻饜乎蘭麝,口爽於膏粱。” 唐 劉禹錫 《武夫詞》:“今來從軍樂,躍馬飫膏粱。” 聞一多 《奇跡》詩:“我不能不節省點,把藜藿權當作膏粱。”
(二)、借指富貴人家及其后嗣。
晉 袁宏 《后漢紀·順帝紀二》:“諸侍中皆膏粱之餘,勢家子弟,無宿德名儒可顧問者。”《晉書·范寧傳》:“ 王 何 叨海內之浮譽,資膏粱之傲誕,畫螭魅以為巧,扇無檢以為俗。” 宋 曾敏行 《獨醒雜志》卷十:“ 蔡京 諸孫,生長膏粱,不知稼穡。”《紅樓夢》第三回:“寄言紈袴與膏粱:莫效此兒形狀。”
釋義:
膏粱,漢語詞匯。拼音:gāo liáng。肥肉和細糧,泛指美味的飯菜。 指精美的飲食,代指富貴生活,例如《紅樓夢》第四回:“所以這李紈雖青春喪偶,且居于膏粱錦繡之中,意如槁木死灰一般。”膏粱、錦繡形容吃喝穿戴奢侈華貴。
造句:
1、貧士之腸習藜莧。童人之口饜膏粱。
2、“李紈雖青春喪偶,居家處膏粱繡圍之中,竟如槁木死灰一般,一概無見無聞。
相關詞語:
病入膏肓病在膏肓病染膏肓殘膏剩馥炊粱跨衛焚膏繼晷膏唇試舌膏肓之疾膏火之費膏火自煎膏梁錦繡膏梁紈袴膏梁子弟膏腴之地膏腴子弟膏澤脂香膏車秣馬膏唇販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