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鱗
詞語 | 逆鱗 |
---|---|
拼音 | nì lín |
字數 | 2字詞語 |
形式 | ab式詞語 |
意思:
(一)、倒生的鱗片。(二)、鯽魚的別名。
解釋:
(一)、倒生的鱗片。
《韓非子·說難》:“夫龍之為蟲也,柔可狎而騎也,然其喉下有逆鱗徑尺,若人有嬰之者則必殺人。人主亦有逆鱗,説者能無嬰人主之逆鱗則幾矣。”古人以龍比喻君主,因以觸“逆鱗”、批“逆鱗”等喻犯人主或強權之怒。《戰國策·燕策三》:“﹝ 燕 太子丹 ﹞謂其太傅 鞫武 曰:‘ 燕 秦 不兩立,愿太傅幸而圖之。’ 武 對曰:‘ 秦 地遍天下……柰何以見陵之怨,欲排其逆鱗哉!’”《舊唐書·蘇世長韋云起等傳贊》:“不有忠膽,安輕逆鱗。” 宋 陸游 《野興》詩之三:“虛名僅可欺橫目,戇論曾經犯逆鱗。”《花月痕》第一回:“做文章不中有司繩尺,言語直觸當事逆鱗。” 柯靈 《香雪海·母與女》:“胳膊擰不過大腿去,她再強也不敢批這些人的逆鱗。”
(二)、鯽魚的別名。
清 厲荃 《事物異名錄·水族·鯽》:“鯽魚一名鮒, 熊氏 謂之逆鱗。”
釋義:
巨龍脖子下都有巴掌大小的一塊白色鱗片,呈月牙狀,即俗稱逆鱗(漢語拼音:nì lín)。從解剖學角度來看,血液從巨龍心臟的主血管涌出在白色鱗片這里分散到各支血管。脾氣再好的巨龍一旦被觸及逆鱗,立刻就會象火山爆發一樣散發出無限龍威。每個人或許也有個“逆鱗”不可觸摸。逆鱗一詞在游戲、音樂、文學作品中均有涉及。
造句:
1、夫龍之為蟲也,柔可狎而騎;然其喉下有逆鱗徑尺,若人有嬰之者,則必殺人。
2、蹴醒驪龍,如寐斯揭;不避逆鱗,扶其鯁噎。潴蓄澄泓,煦濕濡沫。夜靜水寒,頷珠如月。風雷逼之,揚鬐鼓鬣。張岱
相關詞語:
敗鱗殘甲遍體鱗傷波光鱗鱗常鱗凡介滄海一鱗大逆不道倒行逆施東鱗西爪大逆無道斗水活鱗斷羽絕鱗腹有鱗甲附驥攀鱗附翼攀鱗龜龍鱗鳳鴻稀鱗絕橫行逆施戢鱗潛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