渾沌
詞語 | 渾沌 |
---|---|
拼音 | hún dùn |
字數 | 2字詞語 |
形式 | ab式詞語 |
意思:
同混沌。解釋:
(一)、古代傳說中指世界開辟前元氣未分、模糊一團的狀態。
漢 王充 《論衡·談天》:“説《易》者曰:‘元氣未分,渾沌為一。’” 三國 魏 曹植 《七啟》:“夫太極之初,渾沌未分。”《陳書·高祖紀上》:“自古蟲言鳥跡,渾沌洪荒,凡或虔劉,未此殘酷。” 明 王寵 《旦發胥口經湖中瞻眺》詩:“渾沌自太古,漭泱開 吳 天。”
(二)、模糊;不分明。
《鹖冠子·泰鴻》:“五官六府,分之有道;無鉤無繩,渾沌不分。” 晉 葛洪 《抱樸子·廣譬》:“渾沌之原,無皎澄之流;毫釐之根,無連抱之枝。” 清 卓爾堪 《寧羌將軍行贈高枚升》詩:“五丁鑿開渾沌氣,一夫當關萬夫畏。” 朱自清 《槳聲燈影里的秦淮河》:“在這渾沌的燈光里,滲入一派清輝,卻真是奇跡!”
(三)、相傳為 堯 舜 時“四兇”之一,因其清濁不分,故后因用以指愚頑,糊涂。
《史記·五帝本紀》:“昔 帝鴻氏 有不才子,掩義隱賊,好行兇慝,天下謂之 渾沌 。” 張守節 正義:“ 渾沌 即 讙兜 也。言掩義事,陰為賊害,而好兇惡,故謂之 渾沌 也。 杜預 云:‘渾沌,不開通之貌。’” 清 龔自珍 《偽鼎行》:“內有饕餮之饞腹,外假渾沌自晦逃天刑。” 胡適 《<海上花列傳>序》二:“這不過是有意描寫一渾沌沒有感覺的人,把開堂子只看作一件尋常吃飯的事業,不覺得什么羞恥。”
(四)、寓言里的中央之帝。其天然無耳目,開之則死。后亦用以比喻自然淳樸的狀態。
《莊子·應帝王》:“南海之帝為 儵 ,北海之帝為 忽 ,中央之帝為 渾沌 。 儵 與 忽 時相與遇於 渾沌 之地, 渾沌 待之甚善。 儵 與 忽 謀報 渾沌 之德,曰:‘人皆有七竅以視聽食息,此獨無有,嘗試鑿之。’日鑿一竅,七日而 渾沌 死。” 陸德明 釋文引 崔譔 曰:“言不順自然,強開耳目也。” 清 孫枝蔚 《飲酒和陶韻》之二十:“ 渾沌 一以鑿,幾客返其淳。” 葉圣陶 《倪煥之》二三:“他們的心意果真像空空的一張白紙或者渾沌的一塊石頭么?”
(五)、神話中的一種獸名。
《神異經·渾沌》:“ 崑崙 西有獸焉,其狀如犬,長毛四足,似熊而無爪,有目而不見,行不開,有兩耳而不聞,有人知往,有腹無五臟,有腸,直而不旋,食物徑過。人有德行,而往牴觸之;有兇德,則往依凴之。天使其然,名曰渾沌。”
釋義:
1.古代傳說中指世界開辟前元氣未分﹑模糊一團的狀態。 2.模糊;不分明。 3.相傳為堯舜時"四兇"之一,因其清濁不分,故后因用以指愚頑,糊涂。 4.寓言里的中央之帝。其天然無耳目,開之則死。后亦用以比喻自然淳樸的狀態。 5.神話中的一種獸名。
造句:
1、 紛紛紜紜,斗亂而不可亂也。渾渾沌沌,形圓而不可敗也。
2、 他說的振振有詞,好像鑿破渾沌似的。
相關詞語:
噩噩渾渾返虛入渾渾渾噩噩渾金璞玉渾然天成渾然無知渾然一體渾身是膽渾身解數渾水摸魚渾俗和光混沌不分混混沌沌渾渾沉沉渾渾沌沌渾金白玉渾掄吞棗渾淪吞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