棠樹
詞語 | 棠樹 |
---|---|
拼音 | táng shù |
字數 | 2字詞語 |
形式 | ab式詞語 |
意思:
棠梨樹。《史記·燕召公世家》:“ 召公 巡行鄉邑,有棠樹,決獄政事其下,自侯伯至庶人各得其所,無失職者。 召公 卒,而民人思 召公 之政,懷棠樹不敢伐,哥詠之,作《甘棠》之詩。”后因以“棠樹”喻惠政。 唐 劉禹錫 《寄陜州姚中丞》詩:“相思望棠樹,一寄商聲謳。” 唐 黃滔 《鄜畤李相公》詩:“游子不緣貪獻賦,永依棠樹託蓬根。”解釋:
(一)、棠梨樹。
《史記·燕召公世家》:“ 召公 巡行鄉邑,有棠樹,決獄政事其下,自侯伯至庶人各得其所,無失職者。 召公 卒,而民人思 召公 之政,懷棠樹不敢伐,哥詠之,作《甘棠》之詩。”后因以“棠樹”喻惠政。 唐 劉禹錫 《寄陜州姚中丞》詩:“相思望棠樹,一寄商聲謳。” 唐 黃滔 《鄜畤李相公》詩:“游子不緣貪獻賦,永依棠樹託蓬根。”
釋義:
關于召公的記載,官方的典籍中很少見到,唯一可信的資料,便是《詩經》的記載。詩經是純粹的民歌,動人民口傳口唱的歌,可見一個人真正地為人民做了好事,真正的為政清廉,人民是不會忘記他的。召公沒有留下巨著鴻篇,沒有留下警世名言,甚至沒有能夠留下只言片語。然而,他卻把自己留給了煌煌三千年歷史,留給了一代一代生息繁衍的中華民族的子孫。歷史與道德的承傳有時候是不需要文字的。一種偉大的精神是依靠生息著的民眾的擁戴,是依靠社會主流的支撐與包容而繼往開來的。精神本來是無形的,而融匯與吸納的形式和流程,卻是可見的。
相關詞語:
拔樹尋根百年樹人別樹一幟拔樹撼山拔樹搜根拔幟樹幟百載樹人別樹一旗尺樹寸泓春樹暮云大樹將軍刀山劍樹獨樹一幟發棠之請甘棠遺愛耕耘樹藝甘棠之愛甘棠之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