磔雞
詞語 | 磔雞 |
---|---|
拼音 | zhé jī |
字數(shù) | 2字詞語 |
形式 | ab式詞語 |
意思:
舊俗于正月一日殺雞掛于門以除不祥。解釋:
(一)、舊俗于正月一日殺雞掛于門以除不祥。
《宋書·禮志一》:“舊時歲旦,常設(shè)葦茭桃梗,磔雞於宮及百寺門,以禳惡氣。《漢儀》,則仲夏之月設(shè)之,有桃卯,無磔雞。” 宋 葛立方 《韻語陽秋》卷十九:“歲時有祓除不祥之具,而元日尤多,如桃版、韋索、磔雞之類是也。”
釋義:
分開解釋磔 : 磔 zhé 古代分裂牲體以祭神。古代一種酷刑,把肢體分裂:磔刑。漢字筆形之一,即“捺(n?)”。雞 : 雞(雞) jī 家禽,品種很多,翅膀短,不能高飛;雄性啼能報曉,雌性生的蛋是好食品:公雞。母雞。
相關(guān)詞語:
呆若木雞斗酒只雞斗雞走狗獨鶴雞群呆如木雞呆似木雞打雞罵狗戴雞佩豚斗雞養(yǎng)狗斗雞走馬斗雞走犬范張雞黍縛雞之力鳳毛雞膽鉤辀格磔狗盜雞鳴狗盜雞啼鶴發(fā)雞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