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幟
詞語 | 旗幟 |
---|---|
拼音 | qí zhì |
字數 | 2字詞語 |
形式 | ab式詞語 |
意思:
(一)、旗子:節日的首都到處飄揚著五彩繽紛的旗幟。(二)、比喻榜樣或模范:培養典型,樹立旗幟。
(三)、比喻有代表性或號召力的某種思想、學說或政治力量等。
解釋:
(一)、各種旗子的總稱。
《墨子·雜守》:“候出置田表,斥坐郭內外立旗幟。”《史記·留侯世家》:“益為張旗幟諸山上,為疑兵。” 唐 元稹 《古社》詩:“壯聲鼓鼙震,高焰旗幟翻。” 洪深 《青龍潭》第三幕:“各家藏著的旗幟,各色各種都要。”
(二)、猶旗語。
(三)、旗號。
明 郎瑛 《七修類稿·國事·霸州賊》:“后又增入 楊虎 、 趙鐩 、 劉惠 等共二十五名,分為二十八營,共有人馬十七萬五千,各授偽官,張打奉天征討元帥旗幟。”參見“ 旗號 ”。
(四)、比喻某種思想、學說或政治力量。
毛澤東 《祝十月革命二十五周年》:“十月革命的旗幟是不可戰勝的,而一切法西斯勢力則必歸于消滅。”《文匯報》1989.5.4:“他指出:‘科學,近代民主制,社會主義,乃是近代人類社會三大天才的發明,至可寶貴。’舉的旗幟除民主與科學外,還多了社會主義一面。”
(五)、比喻榜樣。
耿簡 《爬在旗桿上的人》:“你當了人民代表,成了旗幟,見了 毛主席 。”
釋義:
旗幟(Flag,banner),也叫“旌旗”。泛指懸掛在桿上、具有特定的顏色、圖案的布。旗幟的“旗”指帶有等列的水平線條的布條,是古代方國的國家標志物。“幟”字繁體從巾從戠,“戠”意為“圖形”。故“幟”是帶有較為復雜圖案作為更詳細的區別符號的布條。在一面方國旗下,可以有多面“幟”,代表不同的軍隊單位(如上軍、中軍、下軍等)。世界上最古老的旗是公元前500年的一面旗,它是從中國長沙一座王妃墓中發現的。
相關詞語:
拔幟易幟別樹一幟拔幟樹幟別樹一旗重整旗鼓扯鼓奪旗扯旗放炮扯順風旗重興旗鼓重振旗鼓大張旗鼓獨樹一幟獨豎一幟鼓餒旗靡鼓旗相當紅旗報捷黃旗紫蓋旌旗蔽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