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節
詞語 | 禮節 |
---|---|
拼音 | lǐ jié |
字數 | 2字詞語 |
形式 | ab式詞語 |
意思:
表示尊敬、祝頌、哀悼之類的各種慣用形式,如鞠躬、握手、獻花圈、獻哈達、鳴禮炮等。解釋:
(一)、禮儀規矩。
《禮記·儒行》:“禮節者,仁之貌也。” 孔穎達 疏:“言禮儀撙節是仁儒之外貌。”《管子·牧民》:“倉廩實則知禮節,衣食足則知榮辱。”《漢書·董仲舒傳》:“知仁誼,然后重禮節;重禮節,然后安處善。” 南朝 梁武帝 《藉田》詩:“年豐廉讓多,歲薄禮節少。” 金 王若虛 《論語辨惑二》:“《鄉黨》一篇,皆圣人起居飲食之常,而弟子私記之,雖左右周旋,莫不中禮節。” 明 李贄 《豫約·早晚禮儀》:“是故不許輕易出門,除人家拜望禮節與僧家無干,不必出門往看外。”
釋義:
禮節是人和人交往的禮儀規矩。禮節是不妨礙他人的美德,也是自己行萬事的通行證,禮節是人對人表示尊重的各種形式,包括動作形式和語言形式。如,握手,鞠躬,磕頭等,是動作形式,問候,道謝等,是語言形式。
造句:
1、有兩種和平的暴力,那就是法律和禮節。歌德
2、倉廩實則知禮節,衣食足則知榮辱。管仲
相關詞語:
愛禮存羊傲慢少禮傲慢無禮卑禮厚幣彬彬有禮博文約禮不拘小節白首一節柏舟之節卑辭厚禮卑躬屈節秉節持重別生枝節不拘細節不修小節長齋禮佛以禮相待晨參暮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