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香
詞語 | 行香 |
---|---|
拼音 | xíng xiāng |
字?jǐn)?shù) | 2字詞語 |
形式 | ab式詞語 |
意思:
(一)、古代禮拜神佛的一種儀式。始于 南北朝。初,每燃香熏手,或以香末散行。唐 以后則齋主持香爐巡行道場(chǎng),或儀導(dǎo)以出街。《南史·王僧達(dá)傳》:“先是,何尚之 致仕,復(fù)膺朝命,於宅設(shè)八關(guān)齋,大集朝士,自行香。”唐 張籍《送令狐尚書赴東都留守》詩:“行香暫出天橋上,巡禮常過禁殿中。”《舊唐書·職官志二》:“凡國忌日,兩京大寺各二,以散齋僧尼。文武五品已上,清官七品已上皆集,行香而退。”宋 姚寬《西溪叢語》卷下:“行香起於 后魏 及 江 左 齊 梁 間。每燃香燻手,或以香末散行,謂之行香。唐 初因之。文宗 朝,崔蠡 奏設(shè)齋行香,事無經(jīng)據(jù),乃罷。宣宗 復(fù)釋教,行其儀。朱梁 開國,大明節(jié)百官行香祝壽。石晉 天禧 中,竇正固 奉國忌行香,宰臣跪爐,百官立班,仍飯僧百人,即為規(guī)式。國朝至今因之。”《京本通俗小說·拗相公》:“一日,愛子 王雱 病疽而死,荊公 痛思之甚,招天下高僧設(shè)七七四十九日齋醮,薦度亡靈。荊公 親自行香拜表。”清 顧張思《土風(fēng)錄》卷二:“僧道法事有行香。姚寬《西溪叢語》謂起于 后魏 及 江 左 齊 梁 間,初以香末散行為行香。唐 以后則齋主持香鑪巡行壇中及街市,至今皆然。案釋氏《賢愚經(jīng)》:‘為蛇施金設(shè)齋,令人行香僧手中。’此香末散行之行香也。《唐會(huì)要》:‘開成 五年四月,中書門下奏天下州府每年常設(shè)降誕齋,行香后令以素食宴樂。’此持鑪巡行之行香也。”《儒林外史》第四回:“眾和尚吃完了齋,洗了臉和手,吹打拜懺,行香放燈,施食散花,跑五方,整整鬧了三晝夜,方纔散了。”《紅樓夢(mèng)》第一○二回:“三位法官行香取水畢,然后擂起法鼓。”克非《春潮急》三三:“‘走快點(diǎn)哇!’妻子掉的太遠(yuǎn),他停下來催促,‘又不是在“行香”!’”(二)、明 清 時(shí)官吏每至朔望入廟焚香叩拜,或新官赴任后舉行入廟焚香儀式,均稱行香。《初刻拍案驚奇》卷十:“行香講書已過,便張告示,先考府學(xué)及 天臺(tái)、臨海 兩縣。”清 趙翼《陔馀叢考·行香》:“外省文武官每朔望向文武廟行香……朔望朝拜亦是舊制,而與行香為兩事。王棠《知新録》謂 洪武 十七年詔,朔望日郡縣官以下詣學(xué)行香,則朔望朝拜及行香并為一事,乃 洪武 制。”《中國現(xiàn)在記》第五回:“不多幾日,早到了 黃梅縣 地界,早有書差辦下一座公館,看了九月十四辰時(shí)接印。一切行香、巡城、放告,都是照例公事,不在話下。”
解釋:
(一)、古代禮拜神佛的一種儀式。始于 南北朝 。初,每燃香熏手,或以香末散行。
唐 以后則齋主持香爐巡行道場(chǎng),或儀導(dǎo)以出街。《南史·王僧達(dá)傳》:“先是, 何尚之 致仕,復(fù)膺朝命,於宅設(shè)八關(guān)齋,大集朝士,自行香。” 唐 張籍 《送令狐尚書赴東都留守》詩:“行香暫出天橋上,巡禮常過禁殿中。”《舊唐書·職官志二》:“凡國忌日,兩京大寺各二,以散齋僧尼。文武五品已上,清官七品已上皆集,行香而退。” 宋 姚寬 《西溪叢語》卷下:“行香起於 后魏 及 江 左 齊 梁 間。每燃香燻手,或以香末散行,謂之行香。 唐 初因之。 文宗 朝, 崔蠡 奏設(shè)齋行香,事無經(jīng)據(jù),乃罷。 宣宗 復(fù)釋教,行其儀。 朱梁 開國,大明節(jié)百官行香祝壽。 石晉 天禧 中, 竇正固 奉國忌行香,宰臣跪爐,百官立班,仍飯僧百人,即為規(guī)式。國朝至今因之。”《京本通俗小說·拗相公》:“一日,愛子 王雱 病疽而死, 荊公 痛思之甚,招天下高僧設(shè)七七四十九日齋醮,薦度亡靈。 荊公 親自行香拜表。” 清 顧張思 《土風(fēng)錄》卷二:“僧道法事有行香。 姚寬 《西溪叢語》謂起于 后魏 及 江 左 齊 梁 間,初以香末散行為行香。 唐 以后則齋主持香鑪巡行壇中及街市,至今皆然。案釋氏《賢愚經(jīng)》:‘為蛇施金設(shè)齋,令人行香僧手中。’此香末散行之行香也。《唐會(huì)要》:‘ 開成 五年四月,中書門下奏天下州府每年常設(shè)降誕齋,行香后令以素食宴樂。’此持鑪巡行之行香也。”《儒林外史》第四回:“眾和尚吃完了齋,洗了臉和手,吹打拜懺,行香放燈,施食散花,跑五方,整整鬧了三晝夜,方纔散了。”《紅樓夢(mèng)》第一○二回:“三位法官行香取水畢,然后擂起法鼓。” 克非 《春潮急》三三:“‘走快點(diǎn)哇!’妻子掉的太遠(yuǎn),他停下來催促,‘又不是在“行香”!’”
(二)、 明 清 時(shí)官吏每至朔望入廟焚香叩拜,或新官赴任后舉行入廟焚香儀式,均稱行香。
《初刻拍案驚奇》卷十:“行香講書已過,便張告示,先考府學(xué)及 天臺(tái) 、 臨海 兩縣。” 清 趙翼 《陔馀叢考·行香》:“外省文武官每朔望向文武廟行香……朔望朝拜亦是舊制,而與行香為兩事。 王棠 《知新録》謂 洪武 十七年詔,朔望日郡縣官以下詣學(xué)行香,則朔望朝拜及行香并為一事,乃 洪武 制。”《中國現(xiàn)在記》第五回:“不多幾日,早到了 黃梅縣 地界,早有書差辦下一座公館,看了九月十四辰時(shí)接印。一切行香、巡城、放告,都是照例公事,不在話下。”
釋義:
1.古代禮拜神佛的一種儀式。始于南北朝。初,每燃香熏手,或以香末散行。唐以后則齋主持香爐巡行道場(chǎng),或儀導(dǎo)以出街。 2.明清時(shí)官吏每至朔望入廟焚香叩拜,或新官赴任后舉行入廟焚香儀式,均稱行香。
相關(guān)詞語:
按轡徐行按行自抑暗香疏影敗德辱行寶馬香車倍日并行便宜行事兵行詭道并行不悖步線行針霸道橫行班功行賞班香宋艷半路修行倍道而行倍道兼行便宜施行不護(hù)細(xì)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