擬人
詞語 | 擬人 |
---|---|
拼音 | nǐ rén |
字數 | 2字詞語 |
形式 | ab式詞語 |
意思:
比擬的一種。把生物或非生物直接當作人來描寫,賦予人的思想感情或動作行為,給人以鮮明的印象和具體的感受。如:“春風細心而溫柔地撫摸和呵護著剛露芽的小草。” 在文學作品(如童話、寓言等)中是一種常見的人格化的描寫手法。解釋:
(一)、與他人相比擬。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指瑕》:“君子擬人必於其倫。”
(二)、指向人。
葉圣陶 《倪煥之》二一:“擎著手槍怒目擬人的‘三道頭’、 印 捕、 華 捕,又沖到群眾面前示威。”
(三)、修辭方式之一。把事物人格化,即賦予人以外的他物以人的特征,使之具有人的思想、感情和行為。
端木蕻良 《關山月的藝術》:“ 林和靖 是了解梅花的,他把自己的人格和梅花的品格聯系在一起,使梅花得到擬人化的效果。”
釋義:
把事物人格化的修辭格。例如童話里的動物會像人一樣思考、說話。
造句:
1、擬人化手法的一大特點就是容易拉近與讀者的距離,因為可以把人類以外的事物寫得像人一樣,這一來,讀者就可以直接與之交流。
2、擬人化是我們寫作中常用的一種表現手法。所謂擬人化,就是將人類以外的各種有生命的、無生命的、有形的、無形的一切事物人格化,使它們具有人的思想情感、行為舉止、言語表現。
相關詞語:
一人敵矮人看場愛人好士愛人利物愛人以德暗箭傷人矮人觀場矮人看戲暗錘打人暗箭中人百年樹人傍人籬壁傍人門戶悲天憫人北道主人婢作夫人薄寒中人薄命佳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