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陽
詞語 | 重陽 |
---|---|
拼音 | chóng yáng |
字數 | 2字詞語 |
形式 | ab式詞語 |
意思:
我國傳統節日,農歷九月初九日。舊時在這一天有登高的風俗。現又定為老人節。今又重陽,戰地黃花分外香。——毛澤東《采桑子·重陽》解釋:
(一)、指天。
《楚辭·遠游》:“集重陽入帝宮兮,造旬始而觀清都。” 洪興祖 補注:“積陽為天,天有九重,故曰重陽。” 漢 張衡 《西京賦》:“消雰埃於中宸,集重陽之清瀓。”《后漢書·馬融傳》:“超荒忽,出重陽。” 李賢 注:“重陽,天也。”
(二)、古代中醫謂周身發熱,脈象旺盛。
《史記·扁鵲倉公列傳》:“周身熱,脈盛者,為重陽。”
(三)、節日名。古以九為陽數之極。九月九日故稱“重九”或“重陽”。
魏 晉 后,習俗于此日登高游宴。 南朝 梁 庾肩吾 《九日侍宴樂游苑應令詩》:“獻壽重陽節,迴鑾上苑中。” 唐 杜甫 《九日》詩之一:“重陽獨酌盃中酒,抱病起登江上臺。” 宋 張孝祥 《柳梢青·餞別蔣德施粟子求諸公》詞:“重陽時節。滿城風雨,更催行色。” 清 陳維崧 《醉花陰·重陽和漱玉韻》詞:“今夜是重陽,不捲珍珠,陣陣西風透。” 楊朔 《鐵騎兵》:“一過 雁門關 ,氣候顯然不同了,重陽前后,天就飄起大雪來。”參見“ 重九 ”。
釋義:
1.指天。 2.古代中醫謂周身發熱,脈象旺盛。 3.節日名。古以九為陽數之極。九月九日故稱"重九"或"重陽"。魏晉后,習俗于此日登高游宴。
造句:
1、咱倆這么鐵,節日分你一些:我過元宵節你過重陽節,我過青年節你過兒童節,我過情人節你過光棍節,我過中秋節你過寒食節,我過端午節你過清明節。
2、農歷九月初九,兩陽相重,故叫“重陽”,重陽節又是“老人節”。老人們在這一天或賞菊以陶冶情操,或登高以鍛煉體魄,給桑榆晚景增添了無限樂趣。
相關詞語:
安土重遷安故重遷安土重舊安土重居百舍重繭卑辭重幣幣重言甘避重就輕不陰不陽不知輕重白雪陽春百舍重趼避重逐輕秉節持重不足輕重朝陽丹鳳重蹈覆轍重見天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