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司馬
詞語 | 大司馬 |
---|---|
拼音 | dà sī mǎ |
字數(shù) | 3字詞語 |
形式 | abc式詞語 |
意思:
官名。《周禮·夏官》有大司馬,掌邦政。漢 承 秦 制,置丞相,御史大夫,太尉。漢 武帝 罷太尉置大司馬。西漢 一朝,常以授掌權(quán)的外戚,多與大將軍、驃騎將軍、車騎將軍等聯(lián)稱,也有不兼將軍號的。東漢 初為三公之一,旋改太尉,末年又別置大司馬。魏 晉 為上公之一,位在三公之上。南北朝 或置或不置,陳 但為贈官。明 清 用作兵部尚書的別稱。解釋:
(一)、官名。
《周禮·夏官》有大司馬,掌邦政。 漢 承 秦 制,置丞相,御史大夫,太尉。 漢 武帝 罷太尉置大司馬。 西漢 一朝,常以授掌權(quán)的外戚,多與大將軍、驃騎將軍、車騎將軍等聯(lián)稱,也有不兼將軍號的。 東漢 初為三公之一,旋改太尉,末年又別置大司馬。 魏 晉 為上公之一,位在三公之上。 南北朝 或置或不置, 陳 但為贈官。 明 清 用作兵部尚書的別稱。
釋義:
武官名。始稱于春秋戰(zhàn)國,主軍政、軍賦,地位和權(quán)限與西周時的司馬同。漢武帝時置大司馬,與大司徒、大司空并稱三公,共理軍國事務(wù)。東漢初曾改稱太尉。魏晉時為上公之一,位在太尉、司徒、司空之上,位顯權(quán)重。南北朝時或置或不置。隋時廢。明清時系兵部尚書之別稱。
造句:
1、又詔仁移屯臨穎,遷大司馬,復(fù)督諸軍據(jù)烏江,還屯合肥。
2、曾祖陶侃以軍功官至大司馬,封長沙郡公,但因早年孤貧,被譏罵為“小人”。
相關(guān)詞語:
風馬牛露馬腳馬后炮馬前卒下馬威鞍馬勞頓鞍馬勞困鞍馬之勞鞍前馬后鞍馬勞倦鞍馬勞神百年大計寶馬香車抱頭大哭北叟失馬筆大如椽筆墨官司弊車羸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