躗言
詞語 | 躗言 |
---|---|
拼音 | wèi yán |
字數 | 2字詞語 |
形式 | ab式詞語 |
意思:
亦作“躛言”。虛妄不足信的話。《左傳·哀公二十四年》:“君卑政暴,往歲克敵,今又勝都,天奉多矣,又焉能進?是躗言也。役將班矣!”洪亮吉 詁引 服虔 曰:“躗,偽。不信言也。”清 全祖望《經史問答·三禮》:“今世 文昌 之祭何所始?蓋始於 元 之 袁清容 ……於是躗言四起,謂其為 梓潼 人,而又有十七世輪廻之説。”魯迅《集外集拾遺補編·破惡聲論》:“則執己律人,以他人有信仰為大怪,舉喪師辱國之罪,悉以歸之。造作躗言,必盡顛其隱依乃快。”解釋:
(一)、亦作“躛言”。虛妄不足信的話。
《左傳·哀公二十四年》:“君卑政暴,往歲克敵,今又勝都,天奉多矣,又焉能進?是躗言也。役將班矣!” 洪亮吉 詁引 服虔 曰:“躗,偽。不信言也。” 清 全祖望 《經史問答·三禮》:“今世 文昌 之祭何所始?蓋始於 元 之 袁清容 ……於是躗言四起,謂其為 梓潼 人,而又有十七世輪廻之説。” 魯迅 《集外集拾遺補編·破惡聲論》:“則執己律人,以他人有信仰為大怪,舉喪師辱國之罪,悉以歸之。造作躗言,必盡顛其隱依乃快。”
釋義:
1.亦作"躛言"。 2.虛妄不足信的話。
相關詞語:
一言堂薄唇輕言杯酒言歡閉口不言幣重言甘變色之言博聞辯言不茍言笑不堪言狀不可勝言不可言宣不可言喻不可言狀不恤人言不言而信不言而喻背惠食言悖言亂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