蟠結
詞語 | 蟠結 |
---|---|
拼音 | pán jié |
字數 | 2字詞語 |
形式 | ab式詞語 |
意思:
(一)、盤曲糾結。宋 蘇軾《孫莘老寄墨》詩之三:“晴窗洗硯坐,蛇蚓稍蟠結。”明 葉盛《水東日記·衣和庵主》:“雪竇 妙高峯 左 千丈巖 巔有藤一枝,蜿蜒其上,下臨不測,乃蟠結成龕,為藏修之所,故號 棲云。”清 劉大櫆《游黃山記》:“而松於罅中直上達頂,露其半可窺,更旁裂一石,乃屈曲蟠結于峰頂之四周。”(二)、互相勾結。《明史·吳貞毓傳》:“﹝ 馬吉翔 ﹞遂與 定國 客蟠結,盡握中外權。”清 戴名世《三山存業序》:“及其成進士,為達官,座主門生,同年故舊,糾合蟠結,相倚為聲勢,以蠹國家而取富貴。”
(三)、猶聚集。宋 范成大《清江臺題榜》詩:“南來 富壽岡,形勝此蟠結。”清 紀昀《閱微草堂筆記·槐西雜志一》:“然則天工之巧,無所不有,精華蟠結,自成文章,非常理所可測矣。”
(四)、郁積;郁結。宋 蘇轍《施崇寧寺馬》詩:“坐馳千里氣蟠結,日食生芻空自笑。”梁啟超《申論種族革命與政治革命之得失》:“故數年前主張排 滿 論,雖師友督責日至,曾不肯自變其説;即至今日,而此種思想,蟠結胸中,每當酒酣耳熱,猶時或間發而不能自制。”《花城》1980年第7期:“他無意將踢石當作游戲,卻要借此宣泄蟠結在心頭的悒郁。”
解釋:
(一)、盤曲糾結。
宋 蘇軾 《孫莘老寄墨》詩之三:“晴窗洗硯坐,蛇蚓稍蟠結。” 明 葉盛 《水東日記·衣和庵主》:“ 雪竇 妙高峯 左 千丈巖 巔有藤一枝,蜿蜒其上,下臨不測,乃蟠結成龕,為藏修之所,故號 棲云 。” 清 劉大櫆 《游黃山記》:“而松於罅中直上達頂,露其半可窺,更旁裂一石,乃屈曲蟠結于峰頂之四周。”
(二)、互相勾結。
《明史·吳貞毓傳》:“﹝ 馬吉翔 ﹞遂與 定國 客蟠結,盡握中外權。” 清 戴名世 《三山存業序》:“及其成進士,為達官,座主門生,同年故舊,糾合蟠結,相倚為聲勢,以蠹國家而取富貴。”
(三)、猶聚集。
宋 范成大 《清江臺題榜》詩:“南來 富壽岡 ,形勝此蟠結。” 清 紀昀 《閱微草堂筆記·槐西雜志一》:“然則天工之巧,無所不有,精華蟠結,自成文章,非常理所可測矣。”
(四)、郁積;郁結。
宋 蘇轍 《施崇寧寺馬》詩:“坐馳千里氣蟠結,日食生芻空自笑。” 梁啟超 《申論種族革命與政治革命之得失》:“故數年前主張排 滿 論,雖師友督責日至,曾不肯自變其説;即至今日,而此種思想,蟠結胸中,每當酒酣耳熱,猶時或間發而不能自制。”《花城》1980年第7期:“他無意將踢石當作游戲,卻要借此宣泄蟠結在心頭的悒郁。”
釋義:
鈍磔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是dùn zhé,是指字的捺筆鈍拙無鋒。
造句:
1、凡有事欲行者,先令報嵩,預為布置,連絡蟠結,深根固蒂,各部堂司大半皆其羽翼。
2、這里是許多山脈、海岸蟠結之處,幽奇險峭,山峰“皆如鬼工雕鐫,形態萬變,而無不酷肖”。
相關詞語:
兵連禍結巴巴結結百結愁腸百結懸鶉閉口結舌兵拏禍結瞠目結舌成群結隊愁腸百結鶉衣百結成群結黨成群結伙成幫結隊寸草銜結蹙金結繡洞見癥結短褐穿結瞪目結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