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堂
詞語 | 草堂 |
---|---|
拼音 | cǎo táng |
字數(shù) | 2字詞語 |
形式 | ab式詞語 |
意思:
草廬。隱者所居的簡陋茅屋。解釋:
(一)、茅草蓋的堂屋。舊時文人常以“草堂”名其所居,以標風操之高雅。
南朝 齊 孔稚珪 《北山移文》:“ 鐘山 之英,草堂之靈,馳煙驛路,勒移山庭。” 唐 杜甫 《狂夫》詩:“ 萬里橋 西一草堂, 百花潭 水即滄浪。” 宋 陸游 《老學庵筆記》卷一:“ 杜少陵 在 成都 有兩草堂,一在 萬里橋 之西,一在 浣花 ,皆見於詩中。” 清 納蘭性德 《寄梁汾并葺茅屋以招之》詩:“聚首羨麋鹿,為君搆草堂。”
釋義:
原指草廬。后來文化人也常謙稱自己的書齋樓堂為草堂。
造句:
1、 為嗔王錄事,不寄草堂資。昨?qū)俪畲河辏芡r。
2、 太倉縣瀏河鎮(zhèn)重建梅花草堂落成。
相關(guān)詞語:
一言堂撥草尋蛇不棄草昧白草黃云撥草瞻風草草了事草草收兵草創(chuàng)未就草間求活草菅人命草滿囹圄草莽英雄草木皆兵草木俱朽草木知威草廬三顧草率從事草率收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