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條
詞語 | 油條 |
---|---|
拼音 | yóu tiáo |
字數 | 2字詞語 |
形式 | ab式詞語 |
意思:
(一)、一種油炸的面食,長條形,多用作早點。(二)、譏稱處事經驗多而油滑的人。
解釋:
(一)、一種油炸的面食。一般為雙股絞合的長條形,多用做早點。
《老殘游記》第二回:“園子里面,頂著籃子賣燒餅油條的有一二十個,都是為那不吃飯來的人買了充飢的。” 茅盾 《腐蝕·一月五日》:“那家小飯店,事實上是點心鋪子,或是更正確的說,便是豆漿油條的攤子。”
(二)、指處事經驗多而油滑的人。
李季 《玉門兒女出征記》詩:“咱們是干革命的,可不敢變成個戀愛油條。”
(三)、指不結果實的枝杈。
《解放日報》1945.8.2:“今年種的是洋花,除了打頭,還要抹腿、打油條、打拐枝、拐卡、拐頭等。”
釋義:
油條(yóu tiáo),傳統面食。又稱油饃、油果子、麻花、油炸果、油炸檜。油條是一種長條形中空的油炸面食,口感松脆有韌勁,是中國傳統早點之一。人們一般與豆漿一起食用。南北朝時期,北魏農學家賈思勰。在其所著的《齊民要術》中記錄了油炸食品的制作方法。《清稗類鈔》中還記載了很多地方稱油條為“油炸檜”:“油炸檜,長可一人,捶面使薄,以兩條絞之為一,如繩以油炸之,其初則肖人形,上二手,下二足……宋人惡秦檜之誤國,故象形似誅之也。”因此,現今多推測油條起源于秦檜的年代,即南宋。
相關詞語:
熬油費火百業蕭條百品千條倡條冶葉春雨如油柴米油鹽燈盡油干粉面油頭風不鳴條風雨蕭條分條析理共貫同條火上澆油火上加油火上添油金科玉條井井有條加油加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