眇忽
詞語 | 眇忽 |
---|---|
拼音 | miǎo hū |
字數 | 2字詞語 |
形式 | ab式詞語 |
意思:
(一)、隱約不明貌;微茫貌。(二)、頃刻;瞬息。指極短時間。
(三)、幽微。
解釋:
(一)、隱約不明貌;微茫貌。
唐 獨孤及 《祭相里造文》:“話言存乎耳目,惟音形眇忽,無前期可望。” 唐 柳宗元 《潭州楊中丞作東池戴氏堂記》:“堂成而勝益奇,望之若連艫縻艦,與波上下。就之顛倒萬物,遼廓眇忽。” 宋 俞文豹 《吹劍四錄》:“事事物物,大而昭著,微而眇忽。”
(二)、頃刻;瞬息。指極短時間。
《朱子語類》卷五九:“見此良心,其存亡只在眇忽之間,才操便在這里,才舍便失去。”亦謂倉猝。 清 王韜 《跋日本<岡鹿門文集>后》:“一旦遇利害作於眇忽,蹶起而忿爭,蹀血千里,蒼生涂炭,竟不免於弱肉強食矣。”
(三)、幽微。
明 方孝孺 《鄭生祐哀辭》:“既聰達兮,又慧哲;超幾先兮,燭眇忽。”
釋義:
眇忽的釋義是隱約不明貌;微茫貌,出自 《祭相里造文》
相關詞語:
毫厘絲忽閎意眇指忽忽不樂忽冷忽熱精神恍忽倏忽之間玩忽職守悠悠忽忽簡忽所見一場歡喜忽悲辛眇乎小哉恃功岸忽恍恍忽忽張皇幽眇眇眇之身莽眇之鳥積于忽微忽隱忽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