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
詞語 | 理性 |
---|---|
拼音 | lǐ xìng |
字數 | 2字詞語 |
形式 | ab式詞語 |
意思:
(一)、指屬于概念、判斷和推理階段的認識。與“感性”相對。(二)、18世紀法國唯物主義者和空想社會主義者把合乎“人性”的稱為“理性”。
(三)、德國哲學家康德、黑格爾的用語。指通過辯證思維將各種抽象規定綜合起來把握事物整體的思維過程和結果。
解釋:
(一)、涵養性情。
漢 徐干 《中論·治學》:“學也者,所以疏神達思,怡情理性,圣人之上務也。”
(二)、本性。
《后漢書·黨錮傳序》:“圣人導人理性,裁抑宕佚,慎其所與,節其所偏。” 宋 陳善 《捫虱新話·辨惠洪論東坡》:“僧 惠洪 覺范 嘗言, 東坡 言語文字,理性通曉,蓋從般若中來。”
(三)、道理。
《官場現形記》第六回:“這算甚么話!要人走,錢不還人家,這箇理性倒少有。” 葉紫 《豐收》八:“他始終不明白,為什么自己辛辛苦苦種下來的谷子,都一擔一擔地送給人家挑走,這些人又都那樣地不講理性。”
(四)、理智;從理智上控制行為的能力。
茅盾 《宿莽·色盲》:“她是靜默的,她是理性的,她是屬于舊時代的蘊藏深情而不肯輕易流露的那一類人物。” 丁玲 《母親》:“她一想起這些就忍不住要大哭,要失去了理性,失去了知覺的大哭一場。”
(五)、指屬于判斷、推理的思想活動,與感性相對。
毛澤東 《實踐論》:“理性的東西所以靠得住,正是由于它來源于感性。” 王西彥 《古屋》第二部四:“‘憑什么知道我一定會回來?’‘憑我理性的推測!’他笑著說。”
釋義:
理性是人類的認識思維活動和社會實踐中發現出來的主體事物。主體是存在、運動、變化、事情和行為的主宰者或統帥者。存在、運動、變化、事情和行為是主體的載體和表現形式。智慧、真理、命運、靈魂、人性、絕對、必然、心靈、精神、意志是西方人表述主體事物經常使用的詞語概念。天、命、綱、常、大、極、道、德、理、神、性、心、意是中國人表述主體事物經常使用的詞語概念。
相關詞語:
本性難移秉公辦理稟性難移擘肌分理不可理喻不近道理殘民害理豺狼成性逞性妄為詞不逮理詞窮理極存心養性慘無人理柴毀滅性詞窮理盡詞窮理絕詞窮理屈詞正理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