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
詞語 | 法治 |
---|---|
拼音 | fǎ zhì |
字數 | 2字詞語 |
形式 | ab式詞語 |
意思:
用法律治理國家。有形式法治和實質法治之說。形式法治指依法治國、依法辦事的治國方式、制度及其運行機制;實質法 治指良法統治,法律至上,法律主治,制約權力、保障權利的價值、原則和精神。解釋:
(一)、謂根據法律治理國家。與“人治”相對。
《晏子春秋·諫上九》:“昔者先君 桓公 之地狹于今,修法治,廣政教,以霸諸侯。”《淮南子·氾論訓》:“知法治所由生,則應時而變;不知法治之源,雖循古終亂。” 鄒韜奮 《抗戰以來》六二:“在此種慘酷壓迫之情況下,法治無存,是非不論。”亦指依法處治。《史記·蒙恬列傳》:“ 高 有大罪, 秦王 令 蒙毅 法治之。”
釋義:
法治是人類政治文明的重要成果,是現代社會的一個基本框架。大到國家的政體,小到個人的言行,都需要在法治的框架中運行。對于現代中國,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一體建設,才是真正的法治。依法治國、依法執政、依法行政共同推進,才是真正的依法;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全面推進,才是真正的法治。無論是經濟改革還是政治改革,法治都可謂先行者,對于法治的重要性,可以說怎么強調都不為過。實施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既是經濟發展、社會進步的客觀要求,也是鞏固黨的執政地位、確保國家長治久安的根本保障。
相關詞語:
安邦治國抱法處勢不二法門不法常可不及之法不治之癥敗法亂紀撥亂反治撥亂為治不足為法長治久安吹大法螺垂拱而治春秋筆法操揉磨治大吹法螺大法小廉大明法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