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耳
詞語 | 附耳 |
---|---|
拼音 | fù ěr |
字數 | 2字詞語 |
形式 | ab式詞語 |
意思:
嘴貼近別人的耳邊(小聲說話):附耳低語。他們倆附耳談了幾句。解釋:
(一)、貼近耳朵。指竊竊私語狀。
《淮南子·說林訓》:“附耳之言,聞於千里也。” 高誘 注:“附,近也。近耳之言,謂竊語。” 唐 韓愈 《月蝕詩效玉川子作》:“丁寧附耳莫漏洩,薄命正值 飛廉 慵。”《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一○五回:“ 博如 又附耳教了這甚么法子,方才暢飲而散。” 周立波 《懶蛋牌子》:“ 栽花先生 擺擺手……又把身子靠近他附耳低言道:‘他才辦事。’”
(二)、將耳朵貼近物體(細聽;竊聽)。
前蜀 朱希濟 《妖妄傳·素娥》:“忽於堂奧隙中,聞蘭麝芬馥,乃附耳而聽,即 素娥 語音也。” 宋 吳淑 《江淮異人錄·耿先生》:“上自起,附耳聽之,果聞滴瀝聲。”
(三)、星名。
釋義:
附耳(accessory ear),俗稱小耳朵,為位于耳屏前方的贅生組織,常出現于耳屏至口角的連線上,是由第一鰓弓發育異常所引起的。附耳的形狀、大小多種多樣,多數還含有軟骨組織,有的與耳軟骨相連,有的則伸入到面頰部皮下組織,或深及腮腺筋膜上放。
造句:
1、 兩人附耳密談了一陣后就各自走開了。
2、 禺狨王便附耳過去,悟空便將七十二變的咒語齊齊說給了禺狨王。
相關詞語:
耳邊風耳報神耳旁風附驥尾墻有耳執牛耳不絕于耳不堪入耳扳龍附鳳閉目塞耳避涼附炎避人耳目長目飛耳充耳不聞出口入耳穿鑿附會垂耳下首垂頭塞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