忉怛
詞語 | 忉怛 |
---|---|
拼音 | dāo dá |
字?jǐn)?shù) | 2字詞語 |
形式 | ab式詞語 |
意思:
形容哀傷。怛(dá)。解釋:
(一)、憂傷;悲痛。
漢 趙曄 《吳越春秋·王僚使公子光傳》:“父繫三年,中心忉怛,食不甘味,嘗苦飢渴,晝夜感思,憂父不活。”《文選·王粲<登樓賦>》:“心悽愴以感發(fā)兮,意忉怛而憯惻。” 李周翰 注:“忉怛,猶悽愴也。”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記·婆羅痆斯國》:“夫處乎深宮,安乎尊勝,不能靜志,遠(yuǎn)跡山林,棄轉(zhuǎn)輪王位,為鄙賤人行,何可念哉?言增忉怛耳!”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公孫九娘》:“生凄然出,忉怛若喪。”
(二)、啰嗦,嘮叨。
《朱子語類》卷八三:“要之圣人只是直筆據(jù)見在而書,豈有許多忉怛。”
釋義:
忉怛是漢語詞匯,拼音dāo dá,意思是憂傷,悲痛;啰嗦,嘮叨。
相關(guān)詞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