駃騠
詞語 | 駃騠 |
---|---|
拼音 | jué tí |
字數 | 2字詞語 |
形式 | ab式詞語 |
意思:
(一)、見驢騾。(二)、古書上說的一種駿馬。
解釋:
(一)、亦作“ 駃題 ”。良馬名。
《逸周書·王會》:“請令以槖駞、白玉、野馬、騊駼、駃騠、良弓為獻。”《尸子》卷下:“文軒六駃題,無四寸之鍵則車不行。”《史記·李斯列傳》:“駿良駃騠,不實外廏。” 唐 楊炯 《后周明威將軍梁公神道碑》:“駃騠將駙騄齊衡,驥騮共騊駼伏櫪。” 清 孫致彌 《同介修孟游集元夫園居即事抒懷》詩:“駃騠七日堪千里,大鳥三年始一飛。”
(二)、公馬與母驢所生的雜種力畜。外貌偏似驢,耐粗飼,適應性強,挽力大而持久,但均不及騾。主要分布在我國 華北 農業區。也稱驢騾。
釋義:
讀音jué tí,亦作"駃題",古時良馬名,現為公馬與母驢所生的雜種力畜,外貌偏似驢,耐粗飼,適應性強,挽力大而持久,但均不及騾,主要分布在我國華北農業區,也稱驢騾。
相關詞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