跂足
詞語 | 跂足 |
---|---|
拼音 | qí zú |
字數 | 2字詞語 |
形式 | ab式詞語 |
意思:
(一)、踮起腳跟。(二)、喻盼望,期望。
(三)、舉足。比喻時間短。
(四)、一足獨立。
解釋:
(一)、踮起腳跟。
《詩·衛風·河廣》“跂予望之” 漢 鄭玄 箋:“跂足則可以望見之。” 宋 曾鞏 《請改官制前預令諸司次比整齊架閣板籍等事札子》:“今論次已定,宣布有期,四方顒顒,跂足而望。” 清 陳天華 《紀東京留學生歡迎孫君逸仙事》:“立在后者,為前者所蔽,跂足而望。”
(二)、喻盼望,期望。
唐 柳宗元 《為裴中丞伐黃賊轉牒》:“投軀不愆於羽檄,跂足惟俟於牙璋。”
(三)、舉足。比喻時間短。
《新唐書·郭孝恪傳》:“ 孝恪 上謁 秦王 ,進計曰:‘ 王世充 力竭計窮,其面縛可跂足待。’”《新唐書·宋申錫傳》:“宦官 馬存亮 爭曰:‘謀反者獨 申錫 耳,當召南司會議,不然,京師跂足亂矣。’”
(四)、一足獨立。
清 曹寅 《聞靜夫傷臂口占二詩慰之》之二:“流觀山海后,跂足詠 荊軻 。” 柴萼 《梵天廬叢錄·新安四巧工》:“嘗仿 漢 制作雁足鐙,其燭座鶴形跂足,高數尺許,獨立不仆。”
釋義:
跂足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是qí zú,是指踮起腳跟;喻盼望,期望。
相關詞語:
挨肩并足安分知足礙足礙手卑諂足恭不一而足不足齒數不足掛齒不足介意不足為據不足為憑不足為奇不足為訓不足與謀百足不僵百足之蟲卑不足道兵精糧足不足輕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