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家
詞語 | 三家 |
---|---|
拼音 | sān jiā |
字數(shù) | 2字詞語 |
形式 | ab式詞語 |
意思:
(1).極言人戶之少。《韓非子·難勢》:“無慶賞之勸,刑罰之威,釋勢委法, 堯 舜 戶説而人辯之,不能治三家。” 宋 陸游 《野意》詩:“隄長逾十里,村小只三家。”(2).指 春秋 魯 大夫 孟孫氏 、 叔孫氏 、 季孫氏 。《論語·八佾》:“三家者以《雍》徹。” 朱熹 集注:“三家, 魯 大夫 孟孫 、 叔孫 、 季孫 之家也。” 清 俞正燮 《癸巳類稿·鄉(xiāng)興賢能論》:“天欲 魯 以 孔子 代三家。”(3).指 春秋 晉 之三卿 韓 、 趙 、 魏 。《鹖冠子·武靈王》:“三家用此而 智氏 亡, 韓 用此而東分。”《史記·天官書》:“三家分 晉 ,并為戰(zhàn)國。”(4).指 漢 代傳《詩》的 齊 、 魯 、 韓 三派。《漢書·藝文志》:“ 漢 興, 魯 申公 為《詩》訓(xùn)詁,而 齊 轅固 、 燕 韓生 皆為之傳……三家皆列於學(xué)官。”(5).指 漢 代傳《尚書》的 歐陽 、 大夏侯 、 小夏侯 三派。《后漢書·劉陶傳》:“ 陶 明《尚書》《春秋》,為之訓(xùn)詁,推三家《尚書》。” 李賢 注:“三家謂 夏侯建 、 夏侯勝 、 歐陽和伯 也。”(6).指解說《春秋》的 左氏 、 公羊 、 穀梁 三派。 清 江藩 《漢學(xué)師承記》緒言:“於《春秋》,則採三家之精華,斥 安國 之迂謬。”(7).指古代天文學(xué)中的蓋天、宣夜和渾天三種學(xué)派。《晉書·天文志上》:“古言天者有三家,一曰蓋天,二曰宣夜,三曰渾天。”(8).指三皇。《后漢書·馬融傳》:“軼越三家,馳騁五帝。” 李賢 注:“三家,三皇也。”(9).指 夏 、 商 、 周 。 漢 王充 《論衡·正說》:“案《禮》, 夏 、 殷 、 周 三家,相損益之制,較著不同。” 漢 王符 《潛夫論·斷訟》:“五代不同禮,三家不同教,非其茍相反也,蓋世推移而俗化異也。”參見“ 三代 ”。解釋:
(一)、極言人戶之少。
《韓非子·難勢》:“無慶賞之勸,刑罰之威,釋勢委法, 堯 舜 戶説而人辯之,不能治三家。” 宋 陸游 《野意》詩:“隄長逾十里,村小只三家。”
(二)、指 春秋 魯 大夫 孟孫氏 、 叔孫氏 、 季孫氏 。
《論語·八佾》:“三家者以《雍》徹。” 朱熹 集注:“三家, 魯 大夫 孟孫 、 叔孫 、 季孫 之家也。” 清 俞正燮 《癸巳類稿·鄉(xiāng)興賢能論》:“天欲 魯 以 孔子 代三家。”
(三)、指 春秋 晉 之三卿 韓 、 趙 、 魏 。
《鹖冠子·武靈王》:“三家用此而 智氏 亡, 韓 用此而東分。”《史記·天官書》:“三家分 晉 ,并為戰(zhàn)國。”
(四)、指 漢 代傳《詩》的 齊 、 魯 、 韓 三派。
《漢書·藝文志》:“ 漢 興, 魯 申公 為《詩》訓(xùn)詁,而 齊 轅固 、 燕 韓生 皆為之傳……三家皆列於學(xué)官。”
(五)、指 漢 代傳《尚書》的 歐陽 、 大夏侯 、 小夏侯 三派。
《后漢書·劉陶傳》:“ 陶 明《尚書》《春秋》,為之訓(xùn)詁,推三家《尚書》。” 李賢 注:“三家謂 夏侯建 、 夏侯勝 、 歐陽和伯 也。”
(六)、指解說《春秋》的 左氏 、 公羊 、 穀梁 三派。
清 江藩 《漢學(xué)師承記》緒言:“於《春秋》,則採三家之精華,斥 安國 之迂謬。”
(七)、指古代天文學(xué)中的蓋天、宣夜和渾天三種學(xué)派。
《晉書·天文志上》:“古言天者有三家,一曰蓋天,二曰宣夜,三曰渾天。”
(八)、指三皇。
《后漢書·馬融傳》:“軼越三家,馳騁五帝。” 李賢 注:“三家,三皇也。”
(九)、指 夏 、 商 、 周 。
漢 王充 《論衡·正說》:“案《禮》, 夏 、 殷 、 周 三家,相損益之制,較著不同。” 漢 王符 《潛夫論·斷訟》:“五代不同禮,三家不同教,非其茍相反也,蓋世推移而俗化異也。”參見“ 三代 ”。
釋義:
1.極言人戶之少。 2.指春秋魯大夫孟孫氏﹑叔孫氏﹑季孫氏。 3.指春秋晉之三卿韓﹑趙﹑魏。 4.指漢代傳《詩》的齊﹑魯﹑韓三派。 5.指漢代傳《尚書》的歐陽﹑大夏侯﹑小夏侯三派。 6.指解說《春秋》的左氏﹑公羊﹑谷梁三派。 7.指古代天文學(xué)中的蓋天﹑宣夜和渾天三種學(xué)派。 8.指三皇。 9.指夏﹑商﹑周。
相關(guān)詞語:
三家村挨家挨戶挨三頂五愛國如家安國寧家安家立業(yè)安家落戶阿家阿翁捱三頂四捱三頂五安家樂業(yè)巴三覽四罷黜百家白手起家百家爭鳴半路出家半夜三更不成三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