隱語
詞語 | 隱語 |
---|---|
拼音 | yǐn yǔ |
字?jǐn)?shù) | 2字詞語 |
形式 | ab式詞語 |
意思:
不把要說的意思明說出來,而借用別的詞句來表示;一種隱晦的語言修曰:“此隱語耳。”——《三國演義》解釋:
(一)、秘密談話。
《韓非子·外儲說右上》:“ 樗里疾 , 秦 之將也,恐 犀首 之代之將也,鑿穴於王之所常隱語者。”
(二)、指不直說本意而借別的詞語來暗示的話。類似今之謎語。古亦稱“ 廋辭 ”。
《漢書·東方朔傳》:“舍人不服,因曰:‘臣愿復(fù)問 朔 隱語,不知,亦當(dāng)榜。’”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諧隱》:“隱語之用,被于紀(jì)傳。”《三國演義》第七一回:“ 操 讀八字云:‘黃絹幼婦,外孫虀臼。’ 操 問 琰 曰:‘汝解此意否?’ 琰 曰:‘雖先人遺筆,妾實不解其意。’…… 修 曰:‘此隱語耳。’” 明 蔣一葵 《長安客話·大明》:“先是 元帝 召一術(shù)士問以國事。對曰:‘國家千秋萬歲,垂祚無疆,除是日月并行,數(shù)始盡耳。’比我 明 兵至而元亡。蓋‘日月并行’乃‘明’字隱語也。” 清 趙翼 《陔馀叢考·謎》:“謎即古人之隱語…… 劉歆 《七略》有《隱書》十八篇,則并有輯為書者,然皆不傳,惟‘卯金刀’、‘千里草’之類,出於風(fēng)謡者,略存一二。至 東漢 末乃盛行,謂之‘離合體’,如 蔡中郎 書 曹娥 碑陰‘黃絹幼婦,外孫虀臼’, 楊修 解之,謂‘絶妙好辭’四字也。”
(三)、猶黑話。
宋 陶穀 《清異錄·惺惺二十一》:“博徒隱語,以骰子為惺惺二十一。” 清 采蘅子 《蟲鳴漫錄》卷二:“士令其將賊中隱語備述而筆記之。” 清 黃鈞宰 《金壺浪墨·教匪遺孽》:“ 宿州 張義法 者,從 永城 魏中沅 學(xué)彈花織布兩歌,皆邪教中之隱語。”
釋義:
隱語是人與人交流的另外一種方式,是個別社會集團(tuán)或秘密組織內(nèi)部人懂得并使用的特殊用語。說話交流是基本的交流方式,主要通過聲音傳輸。
造句:
1、 黃昏就像是我們生命的隱語,它引導(dǎo)著人們?nèi)ヮI(lǐng)悟人生那一份平靜與淡泊。日暮的寧靜如一束星光讓人心靈寂寞而平和,黃昏不代表哀傷。我喜愛黃昏,它的光芒,它那柔和又充滿希望的光芒,它以最美的景致結(jié)束了一天。
2、 指出所謂隱語文學(xué)指的是具有隱語性質(zhì)的文學(xué).
相關(guān)詞語:
半部論語不經(jīng)之語不言不語惻隱之心讒言佞語沉吟不語出語成章出處語默出言吐語村學(xué)究語低聲細(xì)語洞隱燭微對床夜語遁世隱居多言多語惡語傷人惡語相加惡語中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