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跡
詞語 | 古跡 |
---|---|
拼音 | gǔ jì |
字數 | 2字詞語 |
形式 | ab式詞語 |
意思:
古代留存下來的文化遺跡,多指古代留傳下來的建筑物名勝古跡解釋:
(一)、見“ 古跡 ”。
(二)、亦作“ 古跡 ”。亦作“ 古蹟 ”。古代遺跡。多指建筑物或其殘跡。
唐 李白 《登金陵冶城西北謝安墩》詩:“ 冶城 訪古跡,猶有 謝安墩 。”跡,一本作“ 跡 ”。《武王伐紂平話》卷中:“ 姬昌 望西北寨山偷路日夜而走不止。今古跡在 黃河 南岸上是 姬昌廟 。” 明 徐渭 《禮書總論》:“志古跡,以不忘其賢有德者也。” 魯迅 《書信集·致黎烈文》:“我們要保存 清 故宮,不過不將它當作皇宮,卻是作為歷史上的古跡看。”
(三)、指古人的法書墨跡。
《南齊書·王僧虔傳》:“﹝ 太祖 ﹞示 僧虔 古跡十一袠,就求能書人名。”《隋書·經籍志一》:“又聚 魏 已來古跡名畫,於殿后起二臺,東曰 妙楷臺 ,藏古跡;西曰 寳蹟臺 ,藏古畫。” 元 陸友仁 《硯北雜志》卷上:“ 唐 人臨模古跡,得其形似,而失其氣韻。” 清 周亮工 《與倪闇公》書:“﹝書家﹞得數行古蹟,如行師佩 玄女 兵符。”
釋義:
古跡,是指先民在歷史、文化、建筑、藝術上的具體遺產或遺址。包含古建筑物、傳統聚落、古市街,考古遺址及其他歷史文化遺跡,涵蓋政治、防御、宗教、祭祀、居住、生活、娛樂、勞動、社會、經濟、教育等多方面領域,彌補文字、歷史等紀錄之不足。
相關詞語:
愛素好古變古易常彪炳千古博古通今不古不今不今不古不期修古比肩迭跡比肩疊跡比肩接跡閉門掃跡避跡藏時避跡違心避影斂跡變古亂常變古易俗博覽古今不拘形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