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
詞語 | 人性 |
---|---|
拼音 | rén xìng |
字數 | 2字詞語 |
形式 | ab式詞語 |
意思:
指在一定的社會制度和歷史條件下形成的人的品性人所具有的正常的感情和理智不通人性解釋:
(一)、人的本性。
《孟子·告子上》:“人性之無分於善不善也,猶水之無分於東西也。” 宋 歐陽修 《誨學說》:“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人性因物而遷,不學則捨君子而為小人,可不念哉。” 魯迅 《華蓋集·這個與那個》:“然而人性豈真能如道家所說的那樣恬淡;欲得的卻多。”
(二)、猶人情。指禮節應酬等習俗。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記·跋祿迦國》:“土宜氣序,人性風俗,文字法則,同 屈支國 。”
(三)、猶人情。恩惠;情誼。
《西游記》第十四回:“ 行者 笑道:‘那是 唐僧 不識人性。有幾個毛賊剪徑,是我將他打死, 唐僧 就緒緒叨叨,説了我若干的不是。’”
(四)、猶人情。人們所具有的正常情感、理性。
蕭紅 《永久的憧憬和追求》:“父親常常為著貪婪而失掉了人性。” 楊朔 《印度情思》:“ 赭堡 還有象,更通人性。”
釋義:
①人的各種特性或屬性的總和與概括。是人的社會屬性和自然屬性的統一。人的社會屬性反映了人與動物的根本區別,是由人的社會關系總和所決定的。人性具有歷史性,它取決于社會生活的發展。人性在階級社會里主要表現為階級性。 ②指人的正常的情感理性:為著貪婪而失掉人性|不通人性。
相關詞語:
一人敵矮人看場愛人好士愛人利物愛人以德暗箭傷人矮人觀場矮人看戲暗錘打人暗箭中人百年樹人傍人籬壁傍人門戶悲天憫人北道主人本性難移婢作夫人稟性難移